南京 南京
(2009-04-19 15:06:00)
标签:
杂谈 |
虽然不知道陆川为什么非要拍《南京南京》,因为这种电影真的太难拍,这并不是指的拍电影本身。
我对《南京南京》非常期待,他证明了在中国你只要成心想做一件事,只要你够执着,就能做成,因此我也希望他的票房好,让这事有个大圆满的结局。
但更重要的事是,《南京南京》是今年电影市场的试水之作,四月淡季,一个足够沉重的题材,淡化故事性,这都是我从电影发行专业人士那里屡屡听到的大忌,这还不包括片子是黑白的这一因素(要知道,在国外,只要你是黑白片,就会毫不犹豫地被划为艺术片类型)。
如果《南京 南京》票房好,那就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真的已经繁荣昌盛了,这是最期待的。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太大,哪一种类型的人都能撑起一座票房的丰碑,没有不好的片子,只有发不好的片子(当然这是指的水准之上的诚意之作),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肯花钱肯下力去发行。应该说,《南京南京》已经具备了发行的诸多优势,一千多个拷贝;题材的社会性;对于题材的惨痛记忆和切肤之痛;日本视角的话题性;宣传覆盖,这些都是足以撬动票房的至利因素,很多人认为不会有人愿意去电影院看一个沉重的几乎让自己窒息的电影,大家去电影院是去找乐子,这个伟大的观点不容置疑,但并不能涵盖全部,中国人近乎天生的民族主义情结;人们对于社会热点的强烈关注倾向;对很多人来说那是在看别人的痛苦;还有就是真的关心民族痛楚的有心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如果这群人看完之后再批评或者赞扬,都能搅动话题热潮,网络再顺势推动,你一上网,满眼都是《南京南京》,自然喜欢从众的很多人就会忍不住诱惑,自我说服走进电影院,出来后或骂或赞,都能再带动一些人去看,这样多米若式的连锁反应也会增加票房。
因此,我认为,就目前局势来看,《南京 南京》票房至少能接近两亿。
很多资深业内人士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削足适履判断事情,《南京 南京》是检验真理和谬误的有效标准。
陆川是个有诚意有国际电影视野的导演,他的《可可西里》我也是买了120元一张的VIP厅票请人一起看的。我也相信《南京南京》在品质上肯定是中国电影的至良品种。坚持就是胜利。不管别人怎样,我真的期待《南京南京》票房大好。反正我会去电影院,自己买票请一大帮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