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一条忧郁的疯狗 |
十一年前的曹荭让我感激和敬重。
十一年杳无音信,一俟归来,豪情未改,更让我叹服。
说实话,我只和曹荭见过一面,是我在十一年前从内蒙拍另一个案子回来后,曹荭的节目需要一些我以前拍的资料,我转录后交给她,见了一面,后来各自忙,我也不好意思和美女联系,只通过两三次电话。后来又有个题材找她,组里的人告诉我她已经出国了。
我是学新闻出身,但不好意思分到一个不靠谱的单位工作,阴差阳错和电视剧扯上了关系,但仍对传媒贼心不死,更多时候关注的是那些有深度和胆量的社会新闻,比如早期的《焦点访谈》《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什么的。还有《南方周末》,现在仍是每期必买,但《焦点访谈》已经很少看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也曾想再度进入其中,实现一些梦想什么的。
无奈我在所谓的娱乐圈边缘混来混去,虽百般厌恶,终脱不了虚荣和功利,一直难以拔出泥坑,并沉溺其中不以为耻。
所以虽堕落至今,但对于热血传媒人仍敬佩和向往。
曹荭就是一个很让我惊讶的传媒分子。说来她也浸淫乱世已久,但仍丝毫未改其热血真情,在这个已经少有信仰的时代,不仅仅一句难能可贵就能说清。
并且她还是学激光出身。
也可能是这个学科让她始终活得心明眼亮,直接照出我们这些人掩藏在深垢之后的庸俗和无耻。
十一年前,我见到了那个可怜的李敏,听了她的哭诉后,遂把这个题材列入第二单元拍摄计划,但颇遭自上至下的非议,原因就是不好看,故事性不强。因为和第一单元的魏振海杀人案比较,既不血腥,也不惊心动魄。但我始终认为这个故事会撼人心魄,会触目惊心。好歹我当时具体说了算,硬是作主拍了。
我把此案定名为《95打拐第一案》,片子的结果也以一种另类的形式呈现:焦点访谈的形式,真实采访+大屏幕+真实记录抓捕过程+演员扮演。
但收视率明显不如以魏振海杀人案改编的《西安大追捕》,很多人并不看好。
但我仍然记得这部《中国大案录》第一次在凤凰卫视播出时的激动,那也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购买播放国内的片子。正是因为这种四不象的形式打动了以新闻时事为立台之本的凤凰卫视高层。
当时我写了一篇制作阐述发在当时的北京娱乐信报上,有专业人士看了说,丫想干什么啊。
我很羞愧。
在拍摄的时候,我是多么想这个案子能在《焦点访谈》这样的主流媒体播出啊,就让毕业于北广的另一制片人曹东打电话给他央视的同学,《焦点访谈》同意拍摄此案,曹荭担当此节目编导。
没想到的是,曹荭被此案震动的程度比我还大,到底是身在传媒,热血磅礴,很快曹荭就到了山西,并在李敏们被押上刑场前二十分钟,全程记录下他们临终前的所有遗言。
说实话,毕竟篇幅有限,再加上身在央视,不能不有所顾忌,节目播出版远远没有把李敏们完全呈现,这就便宜了我,因为不受篇幅限制,又是电视剧,曹荭拍摄的十六个死刑犯的临终遗言和我此前采访的李敏们的讲述我大部分都剪在了片子里,包括李敏唱那首《庄稼汉》主题歌的情形。虽然后来公安部领导审查时删去了不少,但比较起《焦点访谈》来,还是完整多了。
当时我想,如果电视剧也是在央视播,那就无比震撼了。
可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十一年中,我因为庸俗的渐入骨髓,愈加庸俗,深陷不堪。我也因这个片子而被认为不是一个好导演而羞愧甚至耿耿于怀,许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让自己成为个好导演,有意无意之间便将这段经历渐渐忘却。
孰料世事难料,还有另一个曹荭亦对此耿耿于怀,在博客上公开李敏的自白书以了心中歉意或感叹。这真的让我很惊讶,也很佩服。
实际上若论自由,我可能比曹荭享受自由的空间更大,但我从没想到此事,甚至有意遗忘省却此节记忆,完全是为了虚荣。
更不能相信的是,这么多年了,曹荭搬了决不止一次家,甚至在国外生活了数年,居然还完好的保留着这个自白书。那篇自白书我也有一份,但不知道扔到哪里了。
因为我在后来接触到更多的死刑犯后,又见到了类似的自白书若干,虽不及李敏的字字带泪,声声见血,但都感人至深。
那篇自白书后来编剧交给《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报》也节选刊登,但因为我们的警察们对此早已见惯了,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我在剪片子时,可能因为李敏的讲述早已听得太多了,并没有太多惊奇,更让我惊奇的是曹荭采访本案另一死刑女犯何玉琼时的追问,那是个好像刚刚二十不到的女孩,被抓时才不到十八岁。
曹荭问何玉琼不怕死吗?何玉琼不以为然的说什么都经过了,无所谓。曹荭问你都经过什么了?何玉琼说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了,什么好玩的都玩过了。曹荭又紧紧追问你都吃过什么玩过什么?
经年已久,不太准确,大概如此。
那时离执行死刑只有二十多分钟了。看当时的情形曹荭比何玉琼还激动,又气又恨的样子很可爱。倒是何玉琼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丝毫没有感到死亡来临的恐惧。
后来我看到被执行枪决后这些人横尸刑场的照片,何玉琼的后脑勺被打的裂开,我一阵心悸,很久难以平复。
李敏的照片也是面仆黄土,背上插着一个白色的牌子。
也只有曹荭这样的热血传媒人士,才得以让我们今天能重新再现那个以往的悲剧,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无助和无奈。
也让我重新记起那些血淋淋的往事。
感谢曹荭。感谢博客。
感谢曹荭比我这个始作俑者还要热忱的态度。
我只有一句话:汗颜之极。
十一年杳无音信,一俟归来,豪情未改,更让我叹服。
说实话,我只和曹荭见过一面,是我在十一年前从内蒙拍另一个案子回来后,曹荭的节目需要一些我以前拍的资料,我转录后交给她,见了一面,后来各自忙,我也不好意思和美女联系,只通过两三次电话。后来又有个题材找她,组里的人告诉我她已经出国了。
我是学新闻出身,但不好意思分到一个不靠谱的单位工作,阴差阳错和电视剧扯上了关系,但仍对传媒贼心不死,更多时候关注的是那些有深度和胆量的社会新闻,比如早期的《焦点访谈》《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什么的。还有《南方周末》,现在仍是每期必买,但《焦点访谈》已经很少看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也曾想再度进入其中,实现一些梦想什么的。
无奈我在所谓的娱乐圈边缘混来混去,虽百般厌恶,终脱不了虚荣和功利,一直难以拔出泥坑,并沉溺其中不以为耻。
所以虽堕落至今,但对于热血传媒人仍敬佩和向往。
曹荭就是一个很让我惊讶的传媒分子。说来她也浸淫乱世已久,但仍丝毫未改其热血真情,在这个已经少有信仰的时代,不仅仅一句难能可贵就能说清。
并且她还是学激光出身。
也可能是这个学科让她始终活得心明眼亮,直接照出我们这些人掩藏在深垢之后的庸俗和无耻。
十一年前,我见到了那个可怜的李敏,听了她的哭诉后,遂把这个题材列入第二单元拍摄计划,但颇遭自上至下的非议,原因就是不好看,故事性不强。因为和第一单元的魏振海杀人案比较,既不血腥,也不惊心动魄。但我始终认为这个故事会撼人心魄,会触目惊心。好歹我当时具体说了算,硬是作主拍了。
我把此案定名为《95打拐第一案》,片子的结果也以一种另类的形式呈现:焦点访谈的形式,真实采访+大屏幕+真实记录抓捕过程+演员扮演。
但收视率明显不如以魏振海杀人案改编的《西安大追捕》,很多人并不看好。
但我仍然记得这部《中国大案录》第一次在凤凰卫视播出时的激动,那也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购买播放国内的片子。正是因为这种四不象的形式打动了以新闻时事为立台之本的凤凰卫视高层。
当时我写了一篇制作阐述发在当时的北京娱乐信报上,有专业人士看了说,丫想干什么啊。
我很羞愧。
在拍摄的时候,我是多么想这个案子能在《焦点访谈》这样的主流媒体播出啊,就让毕业于北广的另一制片人曹东打电话给他央视的同学,《焦点访谈》同意拍摄此案,曹荭担当此节目编导。
没想到的是,曹荭被此案震动的程度比我还大,到底是身在传媒,热血磅礴,很快曹荭就到了山西,并在李敏们被押上刑场前二十分钟,全程记录下他们临终前的所有遗言。
说实话,毕竟篇幅有限,再加上身在央视,不能不有所顾忌,节目播出版远远没有把李敏们完全呈现,这就便宜了我,因为不受篇幅限制,又是电视剧,曹荭拍摄的十六个死刑犯的临终遗言和我此前采访的李敏们的讲述我大部分都剪在了片子里,包括李敏唱那首《庄稼汉》主题歌的情形。虽然后来公安部领导审查时删去了不少,但比较起《焦点访谈》来,还是完整多了。
当时我想,如果电视剧也是在央视播,那就无比震撼了。
可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十一年中,我因为庸俗的渐入骨髓,愈加庸俗,深陷不堪。我也因这个片子而被认为不是一个好导演而羞愧甚至耿耿于怀,许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让自己成为个好导演,有意无意之间便将这段经历渐渐忘却。
孰料世事难料,还有另一个曹荭亦对此耿耿于怀,在博客上公开李敏的自白书以了心中歉意或感叹。这真的让我很惊讶,也很佩服。
实际上若论自由,我可能比曹荭享受自由的空间更大,但我从没想到此事,甚至有意遗忘省却此节记忆,完全是为了虚荣。
更不能相信的是,这么多年了,曹荭搬了决不止一次家,甚至在国外生活了数年,居然还完好的保留着这个自白书。那篇自白书我也有一份,但不知道扔到哪里了。
因为我在后来接触到更多的死刑犯后,又见到了类似的自白书若干,虽不及李敏的字字带泪,声声见血,但都感人至深。
那篇自白书后来编剧交给《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报》也节选刊登,但因为我们的警察们对此早已见惯了,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我在剪片子时,可能因为李敏的讲述早已听得太多了,并没有太多惊奇,更让我惊奇的是曹荭采访本案另一死刑女犯何玉琼时的追问,那是个好像刚刚二十不到的女孩,被抓时才不到十八岁。
曹荭问何玉琼不怕死吗?何玉琼不以为然的说什么都经过了,无所谓。曹荭问你都经过什么了?何玉琼说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了,什么好玩的都玩过了。曹荭又紧紧追问你都吃过什么玩过什么?
经年已久,不太准确,大概如此。
那时离执行死刑只有二十多分钟了。看当时的情形曹荭比何玉琼还激动,又气又恨的样子很可爱。倒是何玉琼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丝毫没有感到死亡来临的恐惧。
后来我看到被执行枪决后这些人横尸刑场的照片,何玉琼的后脑勺被打的裂开,我一阵心悸,很久难以平复。
李敏的照片也是面仆黄土,背上插着一个白色的牌子。
也只有曹荭这样的热血传媒人士,才得以让我们今天能重新再现那个以往的悲剧,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无助和无奈。
也让我重新记起那些血淋淋的往事。
感谢曹荭。感谢博客。
感谢曹荭比我这个始作俑者还要热忱的态度。
我只有一句话:汗颜之极。
前一篇:1995 那个女死刑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