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媒体品味看中国电影之目前不需要文艺片

(2006-04-01 03:39:47)
分类: 我很贱可是我不温柔
目前大部分媒体的经营思想实际上和我们的电影市场很有类似之处,比如说,媒体的总宗旨就是对于群众眼球消费娱乐性的倡导和助长。
媒体关心的是娱乐,不是思想。
麕集于媒体显要位置的当然大都是时下的犯规事件,这被媒体称为热点,其实热点的产生一是媒体需要,或者说是媒体代群众选择需要;二是眼球轰炸力。
换一句话就是说,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最一惊一乍的极右事件,比如前一段的虐猫事件,韩白骂战,馒头风波,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是一种消费,不是营养补充。这个速食面畅销的年代,当然第一选择是方便经饿,然后才选择搭配。
我指的的不是物质食品,而是精神食品。
物质食品目前因为物质的貌似极大丰富,已经逐渐开始把安利之类的东西提到每日食谱的精品位置。但精神食品我们目前还是更习惯速食方便。
因为我们的物质还没有真正达到极大丰富,而是似乎已丰富。群众有限的收入还不能把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相提并重,而是不平均偏重至温饱。
更多的人在添饱肚子后,可能再酝酿添置一件生活必需品哪怕是化妆品,还不至于有闲到大量消费精神消费品甚至必需品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地:似乎社会已经很富裕了,但其实还很穷,显然的标志就是我们宁可选择在家里看电视和看看五毛钱一大迭的晚报,也不会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这一方面是我们的电影实在难看,一方面或者更致命的一方面是我们整个社会还没有到达消费电影的物质高度。
在这个时代,电影还是作为一种奢侈的消费品存在。
所以我们不可能靠不咸不淡的文艺片或者伪文艺片来激活拉动市场,文艺片作为一种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可有可无的消费品来说,不看也罢。
想一想,50或者100元看一场电影,说不定还是一场很失望的电影,当然不如花十几二十几元钱买一本书看,何况我们大部分的书店现在都是开架卖书,可以事先把买一本书的可能性酝酿足才下决心掏腰包。
而电影观众能借以判断的仅仅是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广告。
上当三次,热情就被打击殆尽。
说穿了,这才是中国电影蘼顿的根本理由。
一方面,我们的电影制造者凭着一种电影的纯粹理念和想当然的市场判断来制作电影;一方面,接踵而至的失望更加剧了观众选择电影的犹豫和失望。
这种电影至寒境地非矫枉过正不能见效。
还是那句话,中国目前不需要文艺片,至少在2010年之前。
中国电影需要大片来轰开群众封闭已久的看电影热情的冰封期,需要独立影片到国外大大小小的电影界拿奖来让更多的外国资本对中国电影感兴趣,但唯独不需要文艺片来让导演自娱自乐,而让投资商上吊。

陈凯歌的许多话说的都很经典,比如他说,中国电影就得有一群人先用大片把市场做起来,然后小制作的独立片文艺片就有市场了。
这句话说的极对。
不管怎样,张伟平对中国市场的贡献还是具有辉煌的历史意义的。虽然拿《英雄》《十面埋伏》来说事有点涸泽而鱼过度开发的味道。这不关张伟平的事,是张艺谋的失误,在这样一个失误下,还愣是做成了N多亿,不能不说是牛逼中的牛逼。
张伟平说的为中国电影烧炕的理论实际上真的很有道理。
但我们真心希望烧的是炕而不是椅子。暖的是身体而不仅仅是屁股。

文艺片死掉,哪怕是暂时的。
强悍刺激真实动人的电影多一些,更多一些,哪怕有点蛮不讲理歇斯底里。
目前中国电影需要专业制作,但不仅仅需要专业品味。
更多的是需要真正的为人民而电影的精神,而不是在骗人民进影院。

但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真实诚意,就是撼人心魄。
我说的强悍刺激不是技术和钱上的问题,是指的情感震撼,是直指人心的震撼。
中国不缺伪艺术,伪诚意,伪大片,但缺乏真实的诚意的电影。
唯此,才是中国电影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