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条忧郁的疯狗 |
说老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太认真,但还是很震撼。因为刚好有时间,刚好《霍元甲》没看完,于是就把《断背山》又看了一遍。
电影,一定要拍的温暖诚意。
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温暖动人。
题材不重要,技术不重要,态度重要。
看了断背山,更坚信了一个电影的人文力量。
另一种人生的折服力和影响力。
这些感动完全和什么狗屁电影技法无关。
电影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无论怎样创,都必须尊重一个人的情感轨迹,都必须使得情感浓度不被稀释。
无论平静,还是翻江倒海。
一个人的才气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是对人心的把握。
拍电影,你会在意什么?
在意人。
《断背山》的成功在于痛苦。
在于透彻的悲情,渗进骨头的悲伤。
断背山,
每个人都很沉着迷离。
连牧羊犬演的都很自然沉着。
还有那些黄乎乎的羊,我在想,如果是张艺谋,会不会把羊都涂的白一点,然后羊群里一定要再有一支黑山羊。符合色彩配置学。结果呢。抢戏了。
这些李安想不到吗?不愿意打扰真实和平静而已。
摄影,是为人服务的,不是抢戏的。
绝不煞有介事。
只有李安才可能亲自把自己的片子叫做《断背山》。
一座山。
让人伤感了一辈子的山。
被一种异样的感情压断了背的一座山。
始终透不过气的一座山。
只有李安,才敢这么拍,并且拍的如此震撼。
平静的震撼,温情的力量。
就像周润发的沧桑和玉树临风。他的不动。他的忧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对断背山有一份自己的感动。
一种真诚的对待。
就是说,《断背山》,是李安的感动。
这话看似平常,实则很深。
能把那份感动拍出来,电影就成了。
一个电影,还要想怎样呢?
想的多了,还化不开,就成了《无极》。
想的太少,还很固执,就成了《十面埋伏》。
电影需要温暖。需要动人。
需要把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断背山拍出来。
不管用什么办法,拍什么题材。
我不爱看一个导演或作家的早期作品。至今李安的《喜宴》我都没看过。不忍去看。怕那种青涩坏了自己的崇敬,直接就把他当神。不问出处。
一直对李安很崇拜,不是因为他的断背山或别的,是这个人,是他的淡定和执着。似乎和谁都没仇,一片祥和,除了和自己过不去之外。
断定李安一直生活在后晋时代。
有一天如能见到他,首先送他菊花和酒。
是那种黄酒。
李安肯定顶烦别人称他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