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1,多云。成绵高速罗江出口下,沿通往安县方向的路前行约8、9公里,就到了罗江县调元镇。
调元镇原名文星镇,因清代才子李氏“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而闻名。“一门”:指李氏一家;“四进士”:指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李调元,以及李调元的堂弟李鼎元和李骥元。李化楠(1713-1769)不仅是绵州李氏科举入仕第一人,也是罗江县自清初以来第一位进士,曾职官浙江余姚、秀水、平湖县令和沧州司马、涿州牧、霸冀两州牧、宣化同知、顺天府同知兼密云县令。李调元中会试第二名、进士二甲第十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广东学政,后官至直隶通永兵备道正四品。李鼎元,字墨庄,入会试,殿试中三甲第一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副使琉球国官至正一品。李骥元,号凫塘,殿试入二甲,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山东副主考。“两院”:指李调元和李骥元皆任过主考或副主考,“院”即考试院。“三翰林”:指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皆入翰林修业三年,分别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李调元(1734——1803年)四川罗江人,字羹堂,号雨村,晚年又号“童山老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乾隆28年(1763)李调元入京参加会试,答卷名列第二,同年参加殿试,考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主事、广东省乡试副主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道员等职。乾隆50年(1785)奉旨护送钦定“四库全书”一部去盛京(现沈阳),途中因遇雨淋湿皇箱,被革职收监;时过两年,流放新疆伊犁,后以母老多病、无人侍奉为由,乾隆才准许以万金赎罪。回到四川后,归隐于醒园。李调元晚年潜心著述,著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童山曲话》《童山剧话》《雨村诗话》等著作,还竭尽全力将平素收罗到的蜀中先贤遗著(未入《四库全书》者)汇编成《函海》,刻印问世。《函海》集图书163种,合编为40函、852卷,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
李调元故居在罗江县文星镇(现调元镇)下场口、汶水河畔的醒院,清咸丰三年(1853年)改“醒园”为“李氏宗祠”,刻“醒园故址”石碑,立于祠前。在祠堂后面山岩上刻“李氏宗祠敦木堂存迹”。大门上挂李调元书“浮岚滴翠”匾额。门联云:“绍诗孔之传用光俎豆;聚山川之秀兆启人文”。1952年后,祠堂改为民居。现住户已迁走。经过修缮,恢复了醒园的原貌,大门有联:“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门额“文魁”。
小镇外面公路边竖立的“调元古镇”标示。
http://s4/middle/58d522e7x78691e135033&690
“醒园”的围墙外面http://s7/middle/58d522e7x78691d00c166&690
故居正门上方“醒园”二字很是醒目
http://s15/middle/58d522e7x78691d1aa91e&690
醒园的另一道门上有联:“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门额“文魁”。
http://s9/bmiddle/58d522e7x78691d2ff898&690
http://s7/middle/58d522e7x78691d6579a6&690
少年时期的李调元塑像
http://s3/middle/58d522e7x78691d963442&690
http://s11/middle/58d522e7x78691db7cfca&690
http://s1/middle/58d522e7x78691df058e0&690
在从罗江县城去调元镇的途中,有此牌坊,进去约5、6公里,有李调元读书台遗址。
http://s12/middle/58d522e7x78691e34e8b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