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年关与红包
(2018-02-18 12:22:38)
标签:
杂谈文学 |
一晃儿又一个“年”过去了。“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是说些和经济现象有关的吧。
年,过去又称年关。顾名思义,名字是反映本质、降低信息费用的最直接途径。这个时点,天寒地冻,家里余粮将尽,度过这个关口,春暖花开,万物生发,野菜长出来了,好歹不用担心挨饿了。所以称年关。过年时候,亲戚间走动,互送礼物,给长辈拜年,穷人家可以净得些物品金钱,也有助于过关。
古代是人情社会,债主讨债总是有伤亲朋好友的情面的,过年前夕讨债,讨者理直气壮些,被讨者也觉得过年了,该还的账还是要还,双方心照不宣,交易费用是降低了的。对于还不起债的人来说,“报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也是关口要闯啊。
拜年要给红包,小时候叫压岁钱。压岁钱,据说本来叫压祟钱,是用以镇邪驱祟的。过去医疗水平低,小孩子容易长不成人,过年时节,长辈用红绳串起铜钱放在孩子枕头底下,说是可以驱邪保命。这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了,即便不完全相信,姑妄信之成本也不高嘛,起到缓解家长心理压力的作用总是有的。就算“岁”不能按谐音解释为“祟”,一个“压”字也表达了压制邪恶、抵御困难的意图。
类似的例子是随份子。份子,犹股份也。每逢婚丧嫁娶,花费较大,穷苦人家可能支付不起,亲朋好友送上礼金,可以解一时之难。礼尚往来,下次对方家里遇事儿,也凑上份子钱,互相帮助,两不亏欠。所谓人情社会,就是这种局限条件下行为选择的结果了(注意,不能倒果为因,拿人情社会来解释社会现象)。
至于铜钱串子变成红包,那是因为铜钱变成铜元、银元、纸币,中间没有孔,只好用纸包起来。
广东人把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变成“利是”红包,可以长辈发给晚辈,上司发给下属,也可以已婚人士发给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未婚者,范围是扩大了(金额相应变小,否则可能承受不起)。我猜测,这是因为广东靠近南洋,贸易、商业的兴起领先于全国,与农业耕作的稳定性相比,商贸的风险是较高的,发红包以讨口彩,缓解经商失败的心理压力,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一个边际上的例子是福建省。福建与广东同处沿海,出海谋生的局限条件相同,因而共同信仰保佑航海安全的妈祖(始于福建莆田,澳门的葡文名字MACAU就是源于妈祖),但是福建多山,不像珠江平原,本地的经济和商贸并不发达,所以福建的红包习俗不随广东而与北方相同。
现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年关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发红包也已变成微信上点啊抢啊的娱乐活动了。抚今追昔,但愿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长久延续,少生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