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译名背后的争夺

(2014-05-20 09:33:03)
标签:

文化

分类: 印刷品

 

 

“网络文学”译名背后的争夺

许苗苗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盛繁荣,这一新兴现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从作家作品评论到文艺理论批评,从学科发展史到跨专业比较与研究,相关学术成果逐渐增加,虽还称不上硕果累累,却也可谓欣欣向荣。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值得关注,那就是对“网络文学”一词的翻译十分混乱,所用英文译名竟有六、七种之多,有“internet literature”、“cyber literature”、“online literature”、“net literature”、“network literature”、 “digital literature”……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目前已出版的网络文学研究著作实例来看:马季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英文名是“The Inspective Memo of Online Literature”,而其《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十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则叫做“Network Literature”,出现了前后矛盾;陈定家的《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英文名是“Dance of Texts: A Study of Net Literature and Intertextuality”,刘克敌的《网络文学新论》(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英文名是“A New Outlook on Net Literature”,统一在net literature”上;欧阳友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新媒体文学丛书中,禹建湘的《网络文学产业论》英文名是“Industry of Network Literature”,曾繁亭的《网络写手论》英文名是“Writers of Network Literature”,统一在“network literature”上;拙著《性别视野中的网络文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封面所选与“网络文学”对应的是“cyber literature”,《中国日报》(China Daily)在讨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文章中也用此词;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文学的生成机制》(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翻译中用了“internet literature”,这也是基于当时所阅读英文材料的选择;黄鸣奋等人2001年左右论及网络文学时说的是“digital literature”。由此可见,中文里简单的一个“网络文学”,在国人使用英文提及时却众说纷纭。

 

针对这种状况,我请教了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荷兰汉学家、前伦敦孔子学院院长Michel Hockx 教授以及其他几位欧美大学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从字面意义上说,这几种翻译都没有问题。由此,译名混用也就情有可缘。

虽然从语言角度说得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其中包含着“怎样看待网络文学”的观念博弈。词语之间有微妙的差别,不同译名显示出对网络文学的不同认识,也会造成对“网络文学”理解的偏差。从目前专著、文章对以上不同词语组合的使用来看:“Internet Literature”偏重网络媒介上的文学,与“Printed literature”对应,是从媒介形态对照出发的,看重文学本身在不同媒介上的延续和差异。网络文学诞生之初,论者十分关注“网络文学与传统(纸面、印刷)文学的关系、异同、影响和挑战”等问题,在这类讨论中,使用“Internet Literature”较为恰当。“Cyber Literature”偏重虚拟世界的建构,强调虚拟网络世界中文化与现实的不同,从社会文化整体着眼,将网络文学看作网络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讨论网络文化、网络空间、虚拟身份等时常用“cyber”。“Digital Literature”指向很明显,它注重数码技术,强调的是电子文本的特异性,指使用多媒体、超链接等网络技术的文本。这一词语从媒介技术着眼,当前创收巨大的产业化网络通俗小说不能用此称谓。“online literature”指“在线文学”,涉及创作和阅读的在线实时互动,网络接龙等属于此类。严格说,这类作品因其开放的在线特征,应当是变动不居的。那些离开互联网出版印刷读物的固定文本不能用这个词。“Net literature”虽然从字面上完全对应“网络”“文学”,却依然与当前所说的“网络文学”有区别,使用这种翻译一般将网络文学作为传统(印刷)文学研究的客体,与其说是研究网络文学,不如说更注重文学的网络性。相比之下,使用最多的是“Network literature”,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文学由文学网站极力推动、发展而成为新兴产业的趋势下,这一译名不仅被若干研究论著采用,更因其“Network”将中文里多意的“网络”一词严格限定为“计算机网络”、指代对象明确而受到众网站青睐。许多文学网站的宣传、评奖等活动都使用了这种说法,它强调了网站的地位,使之不仅扮演媒介、载体的角色,还突出了其作为组织者、策划人、推动者、概念引导者的作用。然而,这种说法却冲淡了文学研究者关注的文化层面的含义。

 

翻译其实是一个“正名”的问题。在早期网络文学初兴之时,指称这一现象就用过不同的词语,如“网路文学”、“数位诗”、“.com文学”、“BBS文学”等。在逐渐认可“网络文学”之后,围绕这一名词又有了如何对划定范围的定义之争,焦点在于“网络书库里的数字化的印刷作品能不能叫做网络文学”、“是否必须首发网络”、“是否必须在线创作并运用网络技术手法”等问题。那时,人们还没有看到更多的文本和内容,就提前对其未来展开了臆想,以印刷文化下因袭而来的文学想象去揣度网络文学,甚而探讨其根源和特性。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尚处于发展之中,其内涵、形态、技术变化与发展趋势都难以定论,相关概念也应当灵活多变,对不同术语的选择、使用和讨论正反映出这一领域内思想的活跃交锋。按理说,只要没有语法、拼写错误,各位作者均可以抒发自己的主张。而且,在当前网络文学专著名称的翻译上,颇多编辑和封面设计者的意见。但考虑到目前学界日渐重视国际影响力,与外国学者的要求逐渐增多,封面上的英文字母就不能仅仅是为美观,还传达着作者的学术主张。所以作者应当亲自参与译名审定,务求使之准确。不恰当的译名不仅误导外国读者,还可能与著作内容掣肘,导致立场、论述重点的偏移。不过,许多书本封面设计使用汉语拼音似乎更无必要,学术著作的预期读者想必能将那几个大字认读出来。

 

 

 《文艺报》2014年5月14日,发表时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心动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