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财新网之前对豆芽的采访,微博到是转发过了,这里备份一下哈
(2012-03-29 04:32:22)
标签:
文化 |
许苗苗: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
2012年01月21日 10:35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13)
朴素岁月里的“年”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现代消费文化和虚拟空间所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年”此情可待,但已成追忆
【背景】又一个龙年春节来临,但在很多人看来,春节只是一个假期而已,传统的节日文化似乎已成鸡肋,“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与日俱增。
很多人甚至认为,春节已经越来越庸俗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加紧“挽救”。对此,有学者建议要“把历史记忆恢复过来”,要求“让政府出面”,“专门组织一些研究人员,研究一下过去我们怎么过春节的。”这样的方案是否可行暂且不论,但“把历史记忆恢复过来”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任务。
那么,就当下来讲,该如何认识“年”的基本特征?年味逐渐淡去的原因在哪里?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许苗苗认为,以往朴素岁月里的“年”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现代消费文化和虚拟空间所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年”此情可待,但已成追忆。
许苗苗说,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人们三季劳作,到了冬天给自己和大地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过完年立了春,意味着又一轮春种秋收的过程开始,人们对新的开始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要奖励过去一年的劳作和收获,也要祈愿新一年的顺利,所以,有很多庆祝的仪式。
年味因何而来?是因为过年的这一段时间,与平常的日子不同。
许苗苗说,以往朴素的岁月里,过年意味着色彩的多样、物质的丰足、身体的放松,家人的团聚。满街张灯结彩,小孩子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放炮仗、磕头讨压岁钱。成年人利用这难得的闲暇享受家庭的欢乐,包括彻底扫房、准备过年的各种食品和礼物等,都浸润着欢乐的忙碌。外地的游子赶回家中团圆,把攒了一年的积蓄慷慨地花上一部分。商家也准备了特别丰富的货物,到处一片丰盛的景象。
对如今年味变淡的原因,许苗苗认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消费日常化。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消费为主的时代,消费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服装、饰品、饮食等消费变得日常化、普及化,不再具有象征性意义。每个月都可有几件漂亮的新衣,过年时候穿的那一件就不显得特别珍贵。所以,年变得不那么诱人了。
第二,节庆的仪式和神圣意味被消解。现代城市许多节日与商业活动联系起来:商场一个给力的店庆,对许多人来说比过年更加振奋;元旦意味着各商场积分大兑换。人们对节日的渴望也就随着信用卡账单数额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淡了。
第三,外来符号化文化的入侵。圣诞节的SANTACLAUSE(圣诞老人),情人节的玫瑰花等,都是节日显著的标志。而中国节庆缺乏统一鲜明的标志。明年是龙年,但街头巷尾橱窗上,圣诞老人的出镜率远远高于中国龙。即便是龙,也没有统一形象,淡化了视觉印象。年显得越发普通了。
第四,媒介虚拟狂欢的替代作用。过年是人们一次身心的休憩,从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大笔花钱、大吃大喝、大声欢笑、放浪形骸。如今,电子媒介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娱乐和放松环境。网络和电子影像中的花花世界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虚拟的世界显得十分完美,在经历了多次过度刺激之后,再回望现实,难免会觉得苍白暗淡,不够过瘾。所以,真实的“年”似乎不值得期待了。■
(财新记者 岳振 采写)
3R70oVm0m9rEn5kJuLNVoc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