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请清醒地等待——《大都市 小空间》书评(关于新

(2011-05-12 08:51:23)
标签:

转载

豆芽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了,这是书评。虽然是博士论文,这本书可不是很古板的说教哦,你能在里面看到时尚,看到生活,看到都市,看到潜意识,甚至,看到未来……厄,,,这不是一本书,这是水晶球。。。。

请清醒地等待

                                             ——评许苗苗《大都市 小空间——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与新都市文化》

 

     都市很大,绚人心目。

 

     高楼让人景仰,繁复的立交桥上,车如流水,来往的脚步里或是带着自信与匆忙,或是带着沉重与焦灼:这是都市的风景。无声的光速信息交互、快捷的物流管理、繁华的商业大道、有条不紊的金融市场、弱肉强食的竞争机制:这是大都市的脉博。

  

    多少衣着光鲜的男女,穿梭在这些高楼大厦之间;多少悲欢喜乐的情节,发生在这些衣香鬓影之中;多少人曾羡慕他们为这个城市挥洒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多少人会关注他们生活背后的生存意义。在阅读 许苗苗博士的《大都市 小空间——写字楼阶层的诞生与新都市文化》(下文简称《大都市 小空间》)一书时,我深深地被感动着,因为她对这个亟需关注的社会群体,做出了最亲切、最具人文气息的剖析,与他们同呼吸、同跃动。

 

     写字楼阶层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革、经济重心的建设,从办公楼的办公人员转化为写字楼人群。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机构的政治色彩淡化,商业世界里追逐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写字楼这个称呼,本身是舶来品,但斗转星移之间,它成为中国城市里最普遍的名词。而写字楼阶层,迅速成为代替办公人员的新面貌。《大都市 小空间》在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时,深深地感受到了金融社会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并且,作者很清醒地看到,写字楼阶层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这个阶层也必将逐渐壮大下去。

 

     他们不再穿着机关的制服,而是身着合体的职业装,整洁大方,有的甚至气宇轩昂。可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而在极其有限的隔断里,不到2㎡的区域内,消耗着自己的智识;他们不再有充分的时间去户外运动,往往趁着难得的闲暇在家或公司楼下的健身房里流汗;他们呼吸着空调吐出的空气,吃着高热量的快餐,阅读着时尚杂志。楼下有如画的风景,他们不会流连忘返;有光华宽敞的大厅,他们也不会驻足休息。这些人,便是许苗苗笔下勾勒出来的写字楼阶层。

 

     不可否认,在北京、上海、深圳、台北、纽约、东京这些繁华的都市中,我们随目便能找到这个人群的踪影。他们占据着社会力量的极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写字楼阶层是构架了大都市的中坚部位。他们也许不能用白领称呼,也不能目之以“布波族”“乐活族”或者小资,他们从不将自己局限在某个定位上,年轻、活跃、喜欢挑战,并且一无所畏。

 

    但是,与写字楼的日跻月升相反,写字楼阶层越来越微小。他们的身份自从踏足写字楼场所的瞬间,便受到种种限制。他们需要保持仪表风度、目的明确、表达清晰,对电梯、网络、通讯设备的依赖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号,彼此联系并不一定面谈,凭借一系列的符号信息,便可交换意见;他们的业绩,不是用实物来展示,而是一系列统计数字的罗列。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很敏感,需要不停地学习,不断吸收都市里最新的信息,将它们糅合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会使用各种网络符号,会懂得各个时尚品牌,但永远找不到一种真实的存在。他们在其中生息,彼此不即不离,在网络异常发达的空间里,虚构的世界成为真实,而真实世界却不断消退。成人的世界不再可爱,而儿童的世界得到无限延伸,他们将心灵蜷缩起来。性别的界限淡化,爱情婚姻与现实之间的纠结,娱乐与快乐之间并非等号。这一切,让写字楼阶层的世界如同浓烈底色上绽放的各色花样。《大都市小空间》展示了这个人群内心深处的世界构成,让人在生香生色的繁荣背后,找到一种类似“惊心动魄”的气息。阅读中,我无法不作这样一种思考:如果上述之中的“他们”变成了“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颜色?

 

     作者许苗苗曾经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她对这个群体的悲欢有着铭骨的记忆;今天的她跳出了这个群体,成为一个文化研究者,用另一种高度的眼光观察这个群体时,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字里行间,我一直在追问一个答案:写字楼阶层构筑了新都市的文化,可他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然而,作者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对的,但也可能是错的。新的都市不断出现,写字楼雨后春笋般涌现,世界如同上了双翼的大车,永远不可能停息,写字楼阶层必将会构筑起自己的文化世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如同蜂群的强大离不开工蜂的经营。这些寸土寸金的城市,拥有着最新的技术与人才、便捷的资金流通、敏感的信息反应,人们无法不簇拥其中。在一片“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之下,机会与压力呈等数,仍会招引人群蜂拥而至,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这是人之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然而,写字楼阶层的诞生,是不是人性的迷失?是不是现代文明对人的一种异化?早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结构,在这儿已了无踪影,替代躬耕劳作的是网络版的开心农场,替代登门拜访的是键盘上的那些指令,替代邮递信件的是无需纸笺笔墨的电子邮件。这对习惯传统的人们来说,像是生活的重新定位,或者说是过去生活的颠覆。他们感觉不到对方的鲜明个性与生动面目,看不到四季变幻带来的耕长收藏,一切都太快,显得生硬,不真实。城市像一块冷冰冰的夹板,将人性与文明挟裹而行,写字楼阶层则是这个夹板中的脉络组织。但是,作为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年轻一代,并不排斥这些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如作者所言:“它重知识、讲效率、竞争相对公平;经济水准不低,环境舒适稳定;人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满足感高;它还能够魔术般地把垃圾、设备、阴暗面隐藏起来。”这一切,让年轻人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可是,人文研究必须有着理性的清醒:肮脏、黑暗并不是被遮掩了就意味着消失。在狭小的写字楼隔间里奋斗的年轻一代,他们是否能拥有健全的身体?是否被生活的种种竞争逼压得抬不起头,没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是否能体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生活,不仅是北岛笔下的“网”,同时也是信息编织的无形网络,写字楼阶层有可能不是网上的蜘蛛,而是网上的飞虫。

 

    社会每一次巨变,总会引起各种阵痛,而分娩出来的结果,阵痛中的人们无法知晓,也无法确定。新都市正是一个即将分娩的孕妇,此时,等待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生活在写字楼之中,请看看《大都市 小空间》,它将让你清醒地等待,清醒地看到这个方块堆积的世界里将被涂抹成何种色调;如果,你生活在写字楼之外,也可以看看,他们就生活在你的周围,你会发现:你已经离不开他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