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欣赏

(2012-02-27 18:29:39)
分类: 15册美术参考资料
http://s5/middle/58d19ef4hb9ef9f758084&690
   梵高《有乌鸦的麦田》

《有乌鸦的麦田》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生·梵高创作于1890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他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有乌鸦的麦田》,首先讲它是一张油画,是一张极具印象派画风的油画。是一张冷抽象与热抽象结合的一幅作品。作品上面采用的是冷抽象,下半部分采用的是热抽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从构图上讲,他采用了黄金分割的形式。从色彩上,他运用了对比与互补关系。从思想上看:乌鸦与金灿灿的麦田,这乌鸦在中国文化里也许与当时的凡高心底里的乌鸦不一样。这是文化差异。黑压压的云层和一大群黑压压乌鸦给你无穷的想像。金灿灿的麦田又给你以喜悦的心境。从作画技法上看: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很不平静,充满激情的。对大自然有无尽的向往,同时又感觉对未来可怕。

这幅画是梵高的奥威尔田园风光系列之一,并不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也不像有些人常说的那样是“封笔之作”、“不祥之兆”,预示着一场凶险的灾难即将来临。实际上这不是刻画暴风雨欲来群鸦乱飞的场面,而是描绘暴风雨过后风吹麦田的情景。在《麦田上的乌鸦》中,尽管画家力图表现乡村“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画面上动荡不安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调,粗野狂放缭乱的笔触,去无意识的流露出他内心孤独压抑、郁闷的心情。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虽然他37岁的生命很短暂,却可以永恒。他用生命最后守望的《麦田上的乌鸦》,就好似脱离了钢琴的黑色琴键,在天空中弹奏着,只有那只被凡高割掉了的耳朵才能听懂这一切。此刻它正躲在某个寂寞的角落,谛听着麦田上乌鸦的哀鸣。

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去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了如此之多的知识。再次向老师表示感谢!

http://s4/middle/58d19ef4hb9efa6f8ff63&690
   马蒂斯《舞蹈》

《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被誉为“野兽”的绘画,其实并非如其字面那般可怕,相反它倒是20世纪现代绘画初创的象征。今天,“野兽”已成为色彩鲜明和自由造型的代名词。
   “野兽”派诞生于1905年,这一名称源于评论界对秋季沙龙展中一些年轻画家画宙的嘲讽。这批年轻的画家的作品,以鲜明而强烈的色彩,扭曲而夸张形象,狂放而粗野的笔触,引起了不少的风波。这种画风,当时的画坛和公众都是难以接受的。曾经有一位读者在翻阅马蒂斯的画册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些画,人不像人,鬼不想鬼的,简直是一个怪物。”马蒂斯就在一旁,他冻显得生气,相反,他倒是很有同感地说:“假如我遇到这样的女人,我也会吓得飞奔而逃的!”可是,“我不是在创作一个女人,我是在画一幅画!”马蒂斯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巴黎画坛美妙而崭新主题,那就是:色彩的解放,形式的解放。

   舞蹈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绘画和雕塑中最受宠的题材之一。马蒂斯的《舞蹈》(作于1910年),显然是受了古希腊陶瓶画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吸收了民间舞蹈艺术成分。他说:“我极为喜欢舞蹈,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对我来说,生活中的舞蹈是令人适意的。”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更没人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而是轻松和欢快的场面。在《舞蹈》的处理上,前者是5人携手绕圈的女性舞蹈人体,具有非常朴实的幻想浓度,色彩极其简约,整幅画面只有三种颜色,但却具有极大的精神力度。因为此画已经将那种生命境界提炼出来。伴着“舞蹈”的表现,野兽派艺术的精华已是显露无遣。

   舒展的线条勾勒出的火红的人体,象征着生存的体温;裸露的人体象征人的思想纯洁。手与手相挽在天与地之间起舞,这时我们好像听到了,那不是音乐而是惊天动地的鼓声。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绿的草地,橘红色的人物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似乎,天地间不再拥有清晰笔直的界限,却突出了人的轮廓与分量,舞动着的己分不清是生命还是火焰。 

 

 

 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2/201021222634548.jpg

  梵高《梵高的椅子》

  《凡高的椅子》,以室内朴素的方格地为背景,红色的方格地,蓝色的墙面;他画了一把很普通的木椅,黄色的坚实的框架,椅子上普通黄色垫子,椅子上随意地放着一枝烟斗。椅子图的色彩虽然也像他一贯画作那样不乏鲜亮,但终向人传达出一点孤寂和落寞,这似乎暗示了凡高简单寂寞的生活。那枝烟斗也说明了他的嗜好,喜欢用烟斗抽烟。椅子使我们想起他的另一幅画《凡高的房间》,想象他在那个简陋的房间画画,坐在椅子上拿着烟斗抽烟。凡高是个细腻的人,他爱他生活中的这些日常家什。

 

http://pica.nipic.com/2008-01-15/2008115172327535_2.jpg

梵高的作品《高更的椅子》

 他又画了《高更的椅子》。画作中央同样只有一把椅子为主要景象。可背景却有些不同,不同于方格地,这是有花纹的室内地,更加漂亮。而椅子,是一把有扶手的华丽的木椅,椅子框架不像《凡高的椅子》那样厚实,却似乎轻巧漂亮,线条也更流畅,呈几个美丽的弧形。椅子上的椅垫也有花纹,是条形的,使椅子显得华美。椅子上没有烟斗,却有两本书、一个蜡烛座,还有烛座上一支燃着的蜡烛!背景的墙上还有一盏燃着的明亮的蜡烛灯!

 

对比两把“椅子”,我们看到凡高把高更的椅子画得美好华丽,意味着他对高更是有感情的,甚至把高更视作明灯,照亮了凡高孤寂的生活。他视友情为珍宝,从椅子就可看出。是否可以想象,凡高先来到阿尔,在盼望高更到来时,就为他准备了这把漂亮的椅子。而他自己的椅子普通简单。 
http://ccd.zjol.com.cn/xfhh/pic/1003413-1015321-THELARGEBLUEHORSES-1911-embed-embed.jpg
  马尔可《大青马》

《大青马》马尔克 ( 德国 ) 《大青马》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尔克的作品,(他)是当时“青骑士派”主要的艺术家之(一)。马尔克的父亲也是(一)名画家,马尔克受其影响在 20 岁时已投身绘画。可惜(他)只活了 36 岁,凡尔登战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曾两度到过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也对凡高的画留下深刻印象。最初(他)追求形的准确,后来寻求表现的意志。在结识了康定斯基等友人后,开始自由、狂放地使用颜色。(他)的颜色颇使人想到野兽派,同时吸收了立体主义的思想和形式。 1913 年, 23 岁的马尔克画的这幅《大青马》,又名《青色的马群》。画面中作为原色的红色和蓝色反差极大,使用它们相互配合,引发了马的跃动感,象征了隐藏在马躯体内的野性。灰色的类似树杆般的植物,分别被放置于前后,这样更衬托了蓝色的响亮透明,马形也被衬托得更为纯正。小面积的绿色与黄色,像被扯碎的丝绸飘浮于天空与大地之上。整幅画面使人感觉到,在草原与山谷间充斥着生灵的气势与力量、嘶鸣与摆转。黑色、紫色、红色、深蓝、浅蓝、绿色、黄色、灰色虽有不同的颜色比重,但在画面中,这(一)切都在相互衬托着、影响着,达到原始的和谐与震撼。

 

《西敏寺大桥》德兰 ( 法国 )画面被一个具有透视的,像“ C ”字母形状的公路,分割出远景和近景,绿色平铺的公路两边镶着粉红色的行人道,这样使道路突出在黄色的河水之上。形状模糊的蓝色的车辆好像赛跑一样驶向远方的西敏寺大桥 ( 桥的位置在画面中接近黄金分割线 ) 。明亮的拧檬黄色铺满在河面上,而且上下相映也布满了大面积的天空。与上面马蒂斯的画相对照,如果说那是夜带给人们对火与热的渴望,那么这幅作品想告诉你的是午后阳光下那金黄色的舒展与轻松。这幅作品使人能看出在他热情背后冷静的色彩呼应与精心的布局思考。绿色公路上一辆偶然驶入的黄色汽车,其实是为了色彩协调而精心安排的。右下角红色的树校增强了画面的俯视感。让你借画家的眼更纯粹地看天与地、水与树。黄色的天空与河面上,分布着十分柔和的绿点,左上方已分不清是蓝还是绿的高楼,无不契合着绿色的道路。最后他还不忘却左上角那一小块粉红色,那可能是一片被下面的行人道和树木映红的云吧。正是因为有了此番精心的布局与呼应,再加上构图的合理性,才使得这些冷暖反差极大、极不易相互协调的原色产生了和谐的搭配效果。

 

    《画室》博纳尔 ( 法国 )教材中的这幅画是从画室内眺望出去的,没有看到周围的墙壁,只有落地的窗和窗外抢眼的景色。几条笔直的窗框线并没有分割和阻挡住外面的景致,反而增添了几分明亮与亲近的效果。透过窗可依稀看到远处那白墙红顶的古老城镇,还有更远处湛兰深邃的地中海和横卧在那里的山脉。中景是大片如屏风般伫立在阳光下中黄色的斑驳摇曳的树林,在整个画面中这里是最明亮闪耀的,甚至抢过了近景,一下就将人的心从画室中召唤到外面大自然里去了。近景是早春庭院中的含羞草,嫩茸茸的黄绿色好像要透过红漆斑驳的窗框扑入室内。整个画面色彩缤纷而有序,活力充沛的外景与可以侧斜透视望出去的画室,产生着令人叹服的协调。作完这幅画时博纳尔已 79 岁高龄了,通过作品,艺术家还在传递那份内心深处的永恒的浪漫与青春活

力。

 

    《举杯 . 两重自画像》夏加尔(俄国)这幅《举杯 . 两重自画像》,又称《举杯欢呼的夫妻二人像》从画中不难看出欢快动人的浪漫与抒情。这时的他借助野兽派明亮鲜艳的调色板,从立体主义得来分割法,创立了他独到的画风。画面上红色的礼服象征喜悦,白色的长裙、手套、高跟鞋和后面白色的天空,象征着爱的纯洁和宽广,另一侧的驼黄的背景,象征了他们温馨的家和他们甜美的婚姻生活。画家宁愿要一种不合逻辑的形象,一种对自然物象非理性的处理来表现当时的心情。画中欢乐的主人公一只手举着酒杯,身体已没有重量,坐在了妻子的肩上,脖子是歪扭的。他的另一只手像做游戏一样,搭在妻子头上以至于蒙住了她的一只眼睛。他的头上,还有一个自己正在飞过。画家可能是想表达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他的根基一般,只因有了妻子的存在,他才有了如美酒般幸福的生活,才有他火红的灵感与飞翔的心情,他们夫妻已经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了。在画的下方是缩小的风景,妻子脚下的蓝绿色的河流、横于下端的桥梁、远处白色的教堂和错落的房屋,都浓缩得极小,只占据了下方很小的空间 : 在用色上使用了深褐色,如同沉睡了一般,更加显得夫妻二人如巨人般突出而不可思议。这些情形好似在梦中才能出现,这也是夏加尔绘画的主要风格。他的梦幻、浪漫、抒情式的画风如诗歌一般,有着欢快动人的情调,甚至还使人感到儿童般的率直与天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