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欣赏

分类: 15册美术参考资料 |
《有乌鸦的麦田》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生·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他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有乌鸦的麦田》,首先讲它是一张油画,是一张极具印象派画风的油画。是一张冷抽象与热抽象结合的一幅作品。作品上面采用的是冷抽象,下半部分采用的是热抽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从构图上讲,他采用了黄金分割的形式。从色彩上,他运用了对比与互补关系。从思想上看:乌鸦与金灿灿的麦田,这乌鸦在中国文化里也许与当时的凡高心底里的乌鸦不一样。这是文化差异。黑压压的云层和一大群黑压压乌鸦给你无穷的想像。金灿灿的麦田又给你以喜悦的心境。从作画技法上看: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很不平静,充满激情的。对大自然有无尽的向往,同时又感觉对未来可怕。
这幅画是梵高的奥威尔田园风光系列之一,并不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也不像有些人常说的那样是“封笔之作”、“不祥之兆”,预示着一场凶险的灾难即将来临。实际上这不是刻画暴风雨欲来群鸦乱飞的场面,而是描绘暴风雨过后风吹麦田的情景。在《麦田上的乌鸦》中,尽管画家力图表现乡村“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画面上动荡不安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调,粗野狂放缭乱的笔触,去无意识的流露出他内心孤独压抑、郁闷的心情。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虽然他37岁的生命很短暂,却可以永恒。他用生命最后守望的《麦田上的乌鸦》,就好似脱离了钢琴的黑色琴键,在天空中弹奏着,只有那只被凡高割掉了的耳朵才能听懂这一切。此刻它正躲在某个寂寞的角落,谛听着麦田上乌鸦的哀鸣。
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去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了如此之多的知识。再次向老师表示感谢!
http://s4/middle/58d19ef4hb9efa6f8ff63&690
《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被誉为“野兽”的绘画,其实并非如其字面那般可怕,相反它倒是20世纪现代绘画初创的象征。今天,“野兽”已成为色彩鲜明和自由造型的代名词。
http://pica.nipic.com/2008-01-15/2008115172327535_2.jpg
梵高的作品《高更的椅子》
对比两把“椅子”,我们看到凡高把高更的椅子画得美好华丽,意味着他对高更是有感情的,甚至把高更视作明灯,照亮了凡高孤寂的生活。他视友情为珍宝,从椅子就可看出。是否可以想象,凡高先来到阿尔,在盼望高更到来时,就为他准备了这把漂亮的椅子。而他自己的椅子普通简单。
http://ccd.zjol.com.cn/xfhh/pic/1003413-1015321-THELARGEBLUEHORSES-1911-embed-embed.jpg
《大青马》马尔克 ( 德国 ) 《大青马》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尔克的作品,(他)是当时“青骑士派”主要的艺术家之(一)。马尔克的父亲也是(一)名画家,马尔克受其影响在 20 岁时已投身绘画。可惜(他)只活了 36 岁,凡尔登战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曾两度到过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也对凡高的画留下深刻印象。最初(他)追求形的准确,后来寻求表现的意志。在结识了康定斯基等友人后,开始自由、狂放地使用颜色。(他)的颜色颇使人想到野兽派,同时吸收了立体主义的思想和形式。 1913 年, 23 岁的马尔克画的这幅《大青马》,又名《青色的马群》。画面中作为原色的红色和蓝色反差极大,使用它们相互配合,引发了马的跃动感,象征了隐藏在马躯体内的野性。灰色的类似树杆般的植物,分别被放置于前后,这样更衬托了蓝色的响亮透明,马形也被衬托得更为纯正。小面积的绿色与黄色,像被扯碎的丝绸飘浮于天空与大地之上。整幅画面使人感觉到,在草原与山谷间充斥着生灵的气势与力量、嘶鸣与摆转。黑色、紫色、红色、深蓝、浅蓝、绿色、黄色、灰色虽有不同的颜色比重,但在画面中,这(一)切都在相互衬托着、影响着,达到原始的和谐与震撼。
《西敏寺大桥》德兰 ( 法国 )画面被一个具有透视的,像“ C ”字母形状的公路,分割出远景和近景,绿色平铺的公路两边镶着粉红色的行人道,这样使道路突出在黄色的河水之上。形状模糊的蓝色的车辆好像赛跑一样驶向远方的西敏寺大桥 ( 桥的位置在画面中接近黄金分割线 ) 。明亮的拧檬黄色铺满在河面上,而且上下相映也布满了大面积的天空。与上面马蒂斯的画相对照,如果说那是夜带给人们对火与热的渴望,那么这幅作品想告诉你的是午后阳光下那金黄色的舒展与轻松。这幅作品使人能看出在他热情背后冷静的色彩呼应与精心的布局思考。绿色公路上一辆偶然驶入的黄色汽车,其实是为了色彩协调而精心安排的。右下角红色的树校增强了画面的俯视感。让你借画家的眼更纯粹地看天与地、水与树。黄色的天空与河面上,分布着十分柔和的绿点,左上方已分不清是蓝还是绿的高楼,无不契合着绿色的道路。最后他还不忘却左上角那一小块粉红色,那可能是一片被下面的行人道和树木映红的云吧。正是因为有了此番精心的布局与呼应,再加上构图的合理性,才使得这些冷暖反差极大、极不易相互协调的原色产生了和谐的搭配效果。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