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好医生贾钰铭癌痛范薇手机博客杂谈 |
贾钰铭-一个护士眼中的肿瘤医生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的心里闪现过许多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在我6年职业生涯中的良师益友——贾钰铭医生,许多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因为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他的博学多才……
在有他的晨会上,交班过后,总是会有很多的趣闻和心得与我们分享,枯燥的交班总会变成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小讲课,有阵阵的笑声,也有发人深省的思考。知天命的年纪,却有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
晚上睡觉之前总会刷刷微博,看看朋友们最近在干什么,他的微博总会源源不断的反应他每一天的行程和工作,与病人有关,与癌痛有关,与肿瘤科的建设有关。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医学实习生刚来肿瘤科时对我说,从第一次听他的讲课时许多的同学就把他奉为偶像。我问为什么呀?答案很意外,他说:“特别帅,特别有范儿!”我当时笑得特别夸张,直到很多年以后的现在,我慢慢明白,那种帅和范儿来自内心的自信和对医学工作的崇高敬意,这种崇拜与年龄无关,却打动人心。
作为一个专家学者,对肿瘤科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从2008年的一个不到100人的病房发展到今天规模庞大的肿瘤分院,肿瘤科他的功劳被每一个人铭记于心,当我有一天看到他鬓角的白发时,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就像当初看见父母的皱纹一样。他老了,他把他的青春,他的热血,他的风华正茂全部都风险给了整个医疗事业和临床工作。
看过他的一篇文章,一本名叫《癌症与我》的书坚定了他作为一名肿瘤学工作者的信念,在我的这个年纪,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虚荣的物质,而是作为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不仅要医治肿瘤患者的肉体疼痛,那与癌症常年战斗的斑驳内心更需要他的关怀与呵护。“大医精诚”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诠释,这四个字说起来特别的轻松,但是当用一生的时间去解读的时候,却如山般承重。他说,当肿瘤科建立之初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时候,他也曾经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在面对患者的悲凉无助的自己却束手无策时,他也怀疑过当初自己的选择,正是这本书曾经打动他的书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一次次的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坚定了他继续前行的道路,感谢翁广安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了那些震撼人心的文字,造就了今日的贾钰铭教授,在此后的临床生涯中,贾主任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作为肿瘤科一份子的我,也坚定了我作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决心。
工作的日子里,他是一个科室主任,每日奔走于各个病房,带领下级医师查房,用心聆听来自肿瘤患者内心的声音,最及时作出最合理的医疗指示,每个周三的晚上,雷打不动的科室医生学习,亲力亲为,带领医生们学习最新最先进的肿瘤知识,目的只有一个,解除肿瘤与患者的病痛,或许有疲惫,或许也有过委屈,心中那团火却从未熄灭,因为初衷从未改变,当年那个穿着喇叭裤的莘莘学子如今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参天大树,为肿瘤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肿瘤患者的疼痛治疗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情,不就是吗啡吗?我曾听见过有人说,只要会开医嘱,任何人都能够是肿瘤科的医生,止痛,特简单的事儿!真的是这样吗?在我所工作的科室里面,疼痛二字已经成为全科室特别敏感的词汇,他对我们说,一个患者长时间的疼痛得不到缓解,那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无能!的确也是这样,止痛药物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间用?用过之后的缓解效果?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哪一个不是和病人的治疗息息相关?每一声来自病人的呻吟都让他无比揪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肿瘤科的开始了疼痛病房的工作,每一位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识不断加深,止痛的道路任重道远,他的开拓精神让我们明白,让病人满意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喊在嘴里的响亮口号,需要付出的行动有太多太多,压在我们的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可是,有何妨?只要心中的灯塔不灭,前方惊涛拍岸也阻止不了前行的步伐。
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我们的父辈,有太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人,作为我们的上级,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人,作为一名战斗在抗击肿瘤前线的医生,有太多让人感恩的事迹,有这样一个人,作为一名学者他的学无止境带领着他的团队越飞越高……
我更愿意称呼他为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相信,他的正能量会继续感染每一个身边的人,我也愿意相信,在很多年以后,谈起他,我仍然能像现在一样的骄傲。
前一篇:护士评点中国好医生
后一篇:我不愿做普通医生(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