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马军教授精彩报告后的几点随想 转帖
(2011-11-16 23:33:40)
标签:
杂谈 |
听马军教授精彩报告后的几点随想 今天上午,我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里,聆听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的学术报告,著名教授讲课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自不必多言。我对他讲的几个小故事印象深刻,有了自己几点想法吧。 故事一:有个年轻的美国医生治疗一位AML病人,在开处方时字迹潦草,护士也没有认真查对,本来柔红霉素当时的标准剂量是45mg/m2,最后用在病人身上是90mg/m2,足足翻了一倍,用完后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密切观察该病人,那位病人非常配合医生,结果没事,反而获得更好的疾病缓解;就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高药物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 医学本身非常保守,必须严格按照原则办事,不允许我们擅自修改,这也许是我们很难提高临床能力的原因之一吧。但同时临床上也有很多的失误,而这些失误恰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机会,在不同结果中体会差异性,寻找规律。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对这些没有放在心上,一闪而过,没有追根索源的精神,也就没有那位美国医生的成就,他后来成为血液病领域顶级的专家。 故事二:很多年前在马军教授他们的研究所,来了一个贫穷的白血病病人,当时主要治疗手段是肌注亚砷酸,而且疗效不佳,那位病人每次打亚砷酸屁股上出现大块瘀斑,疼痛难忍;由于没钱,只好回家,医生让他带了四十多支的亚砷酸药物回去;在当地,病人要求村里赤脚医生静滴多支亚砷酸,这是没有人干过的用法用量,乡里医生也不知道,“糊涂”用后,病人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几年后,血液病研究所的大夫惊讶于他的痊愈。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亚砷酸静滴的疗效。 我们国内的病人依从性一般很差,因为各种原因,很多病人自己用药时,剂量或大或小,用法千奇百怪,药物中西药搭配;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医生大多数斥责病人不听话,要么强行执行医嘱,要么听之任之;这样做对吗?我们为什么不深究一下呢,我们没有犯“错误”,病人在犯“错误”的同时会不会有喜人的结果?!如果能深究纷繁复杂的临床现象背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亚砷酸效果”出来的。 故事三:维甲酸很早就用于临床了,只是疗效欠佳;国内有个教授要开展临床研究,就委托一个化学公司生产一批维甲酸,结果教授的病人疗效都奇好,教授纳闷了,追查下去,原来公司把维甲酸分子式写反了,生产了一批全反式维甲酸,这导致了M3型白血病治疗的突破性进展,也奠定了我国在血液病领域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和别人进行很多的合作;人无完人,合作不可避免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也许是我们合作的危机,使合作的结果不尽人意;但“偏差”也可能是天赐良机,不然也不会有青霉素、幽门螺杆菌等重大发现的出现了。 或许我们没有这样的机缘巧合,但是保持一颗时刻思考的脑袋瓜子,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肯定,在临床的道路上,相信我们也会收获自己的一份真诚。 |
前一篇:胰岛素的故事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