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畅所欲言 —— 思绪无迹,心路有痕

(2010-12-12 22:04:30)
标签:

刘畅

杂谈

分类: 尘世随笔

2010-11-19 08:36:11

浏览 231 次 评论 0 条

 

写作《韩国:地名与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提供一种可以操作的思维案例。如何观察生活?怎样发现文章选题?怎样从一般的事实层面的资料里发现“不一般”的东西?恐怕是学新闻传播的同学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曾给同学们讲过思维的“五步法”即:想点子,起名字,搭架子,找例子,封口子。但这毕竟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而《韩国:地名与文化》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可供分析和操作的实例,换言之,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基本是按照这五个步骤来实施的。现在就把其思维过程一步步地展示出来,也算是一种给南开学子的一次远程教学吧。

一 想点子。即是思考文章的一个大致对象,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我要到首尔去,但人生地不熟的,必然需要地图。地图当然是指示交通之用,具有工具意义。但当我仔细看时,发现韩国的地名很有意思,于是就大致决定了要写韩国的地名。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文章的对象。地铁图,如果你只把它视为交通信息,那当然只有工具作用;但面对它仔细思索,就有成为文章对象的可能。所谓“想点子”,主要是要去“想”,面对一个对象长时间地陷入思索,对一般人不注意的、日用而不知的信息高度关注,是新闻传播人的看家本领。我常对同学说,点子和文章,想,就有,不想,就没有 —— 无中生有。大家仔细琢磨琢磨这句话。一般的,常见的,就是“无”;而有效思考的结果,就是“有”了。

二 起名字。即是给这个大致要写的对象命名,命名不简单是只起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概念提炼的过程。有时,文章想不出来,主要是没有一个好名字。此外,大家都知道,会起名字是也是新闻传播人的看家本领,许多报刊杂志都要以好的标题取胜。我这篇名字起得很一般,乏善可陈,但它却决定了文章的方向,也就是要把“地名”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当然,我人在韩国,资料匮乏,欲写“文化”,显然力不从心。但“地名与文化”的名字就决定了这篇小文的方向,到时感觉:名字一出来,文章思路就顺了,就可以动笔了。

三 搭架子。即文章结构问题,那么多地名,究竟要写什么,怎样写,怎样结构 …… 是“起名字”之后不断涌来的问题,显然,如果只有好点子、好名字,没有具体可以操作的结构、层次,文章还是出不来,许多文章就是在这一环节上陷于尴尬,最终写不下去,只好放弃了。大家是否还记得以前曾讲过“思维分层”,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对象,要善于将其分出层次来。那么,这张地铁图地名繁多,且杂乱无章,究竟应该怎么分呢?仔细思考后,决定按照现代地名、地理环境、儒家价值观、农业社会、物产等几个层次来进行“分层”工作。于是就把这些地名分门别类,成了现在这样的结构。

四 找例子。结构出来了,事情就简单了,只要按照每一结构所需要的资料分门别类,将其填充就行了。找例子,就是找资料,就是用很多细节来证明你的想法。资料范围很广,凡是有助于“韩国:地名与文化”的资料都可以搜集。搜集时范围可以广泛一些,然后再取舍筛选,决定放在文章的哪一部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于:“搭架子”只是使文章有了“骨架”,而资料和细节才使文章有了“血肉”,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所云“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是也。

五 封口子。即最后一步,俗云的结尾。这部分最简单,只要决定你写作的范围就行了。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谈一个话题。所以联系面不要太大,不要漫无边际,要及时收煞,所以叫作“封口子”。当然,所谓前后照应、概念提升、意义阐发等工作也是在这一部分。这写就都因人、因文而异了。

以上,结合自己写作《韩国:地名与文化》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步骤仔细梳理了思维的“五步法”,即所谓“想点子,起名字,搭架子,找例子,封口子”。我平时写作,就是这样思考和操作的,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本篇博文成为一种“远程教育”的个案,同学们读后,会有所收获。也想借此机会,向南开的同学们问声好。

刘畅http://blog.ifeng.com/article/875696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