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如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实施“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抓手。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2]。
基础医学实验是基础医学系列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它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2 基础医学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创新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重点进行创新素质实验课程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3]。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医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学科间的壁垒,优化教学内容,删减传统验证性实验,增加跨学科综合实验,形成了创新素质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基础技能实验、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础技能实验,这是面向医学生开设的必修实验内容。这些实验项目涉及到了机能、形态、解剖等实验方面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方法的训练。基本实验,选择部分传统的验证式实验作为基本实验项目,希望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有按常规教学方式授课的实验项目,也有对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求更高的实验研究学习基地的实验项目。在教学中按照“正常―异常―临床”的主线展开。例如,在“心律失常模型的复制与解救”中,学生首先学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理学内容,接着学习“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的实验生理学内容,最后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这种编排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密切基础学科尤其是临床学科的整合交流。设计性实验,采取了小班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课题、完成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答辩,确定实验项目,完成课题,撰写论文。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培养开拓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2.2
创新素质平台建设
2.2.1 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基地
开展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基地,提升实验教学基地的内涵和层次[4]。推进我校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成立了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委员会。同学们提出许多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例如2004级临床美容本科班潘红霞同学提出的鸡尾酒教学法在机能实验学中的应用,2003级临床本科班李艳同学提出的医学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2003级临床本科班李俏同学提出的机能实验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探索等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学生共撰写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入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汇编。
2.2.2 深入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
开展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分小组,带教的教师指导,对各组设计方案讨论、答辩,并选取设计合理的可行的实验。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大胆进行科研设计、研究探索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成为融会与沟通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桥梁。自开展探索实验设计以来,共有12个本科班的1000余名学生完成探索实验设计,完成探索实验设计200余篇,并录入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实验设计汇编。
2.2.3 实验室开放基金
充分利用好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资助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实验室[5],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开展研究式和课题式的学习: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完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先后有5名同学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自制实验仪器3台。近年来学生已完成科研论文30余篇,发表12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入大学生科研论文汇编。
2.2.4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委员会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我校实验室的人、财、物的优势,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及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实验室、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场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邀请国家发展科学研究院院士胡松涛举办专利申请的专题讲座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实验技能,以养成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素质团队建设
2.3.1
以培养国家教学名师为中心,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案例式和课题式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研讨、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以应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建立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
2.3.2
实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实验教学能力。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中心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课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意见、实验教学专家督导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工作计划、新教师培训计划等。
3
结
语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基础医学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大部分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能力有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1]李淼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学研究,2004(5):54-55.
[2]李庆恒.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1-72.
[3]曾志嵘,文民刚,宋于刚,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9):717-719.
[4]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 478-1 480,1
503.
[5]张新华.刘建新.开放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 589-1 59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