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民与李开复
(2010-04-10 18:04:44)
标签:
江民科技江民公司“海龟”们王江民烟台育儿 |
分类: 转载儿子 |
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中关村经典的个人英雄主义传奇,从此将成为大众的怀念。
王江民出生于1951年。与大多数孩子不同,一种小儿麻痹症让他落下残疾的腿,并为他的性格注入一种孤独。他后来说,小时候下不了楼,每天只能 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的人、撕纸条。
王江民20岁才初中毕业,随即成了街道工厂一名工人。他最早操作机械设备,之后又研究光学仪器。他一直充满学习的欲望。
1992年,他开始持续对外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直到1994年KV100诞生。当年,它被称为中国首款专业杀毒软件。从此王江民开始频频被邀请演讲,成了软件红人。
或许,如果不是一段新的婚姻,他可能很难走出山东烟台。1995年冬天,《电脑报》广告部主任高宁与他在工作中结缘。一段鸿雁传书后,高宁去了 烟台。王江民租了当地一辆林肯到机场接她,随即用两只好吃的螃蟹捕获了高宁的心。
高宁在当年公关界颇有名声。她是促成王江民停薪留职北上京城开拓反病毒市场化之路的幕后功臣。自此,中关村1996年的历史上就有了王江民和他 的江民科技。
而今,这个传奇人物突然离世。王江民的生前好友、IT领域资深人士林军说,这对江民公司或将造成巨大影响,因为,江民的家族化风格明显。
林军算是点出了王江民身上奇特的矛盾特征。这个烟台人身上,有一种技术至上主义,他主掌的江民公司,在商业运营上远不如它在技术方面的积累更有 名气。
自从2003年,江民科技便开始逐步落后于对手瑞星、金山。它在单机版市场以及本土中小企业市场的应对不力,让它成了一个边缘的品牌——尽管 2008年借助奥运会它曾经风光一时。截至目前,瑞星几乎占据本土近40%的市场份额。而江民,从早期的90%下滑到10%。
“如果他的视野再开阔一些,运营上再激进一些,江民不至于被边缘化,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番面貌。”他的一位咨询业朋友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过去 几年,江民经历了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但效应并没真正释放出来,高管层几次更换没能提升品牌影响力。
14年来,江民至今被视为一家家族化企业,甚至是作坊企业。王江民曾坦陈,公司确实曾给人一种作坊公司、夫妻店的感觉,而这也是他后来退出一线的原因,他要把一个私人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很想扩大规模,甚至从事资本市场运作,上市融资。
上述人士说,王江民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海龟”们不同,他更喜欢谈论产品本身,甚至有点技术至上。江民技术内核出自他手,但那是基于 Windows早期操作系统所做的研发。后来,操作系统类别增加且更新速度加快,他很快就远离了一线研发,开始将更多精力转向运营。
截至目前,江民的工程师文化依然浓厚。该公司一位员工表示,公司技术研发高管的薪水甚至要高过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