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3角4分的火锅
(2008-11-30 15:42: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尘世随笔 |
|
|||
在琴台路厅堂雅致的火锅店坐定,乐声流淌,品尝着那18秒烫熟的脆毛肚,我不由得想起了20年前在川音附近体会的一次“3角4分钱的火锅”。 我很多次让现在的不少朋友猜,我与同学两人吃的最便宜的火锅花了多少钱?大家一般从10元钱开始估计,逐渐往下减,当低于1元钱时,大家都纷纷表示:“ 不能再低了!”呵呵,这话听起来,有些像那个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房地产广告,其实,还可以再往下拉呀!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坚持说:“两个人吃火锅还不到1元 钱,吃不到,吃不到。”当我把3角4分钱的底价报出来时,异常吃惊的朋友们纷纷要求我说出事情的来由,说出3角4分钱到底吃了些什么。 记得那是1980年的冬天,我与大学同班而且同室的李晓松在龙江路理发,理发店在今天的四川音乐学院大门外的小街上,如今这里已是地产商鳞次栉比密集开发 的宝地了。出理发店时天已经擦黑,东张西望想把晚饭解决了。穷大学生需要精打细算,平时上街首选的小面馆已经关门,怎么办?看着走着,在老马路的路边,一 块黑板出现在眼前,虽然两个都是近视眼,但看惯了黑板的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了一排巨大的数字:血旺7分!这个价位很合适啊!我们同时停下了脚步,互相对视 一下,有点心虚地走进了店堂。 “一份可能不够,一人一份怎样?”面对李晓松的询问,办招待的我点了点头,多7分钱我能够忍受,顺便又买了2角钱的两碗白饭。当我们喜滋滋地端着两大碗血旺才发现有些不妙,有些像横路劲二:“喂喂,老板我问你,这血旺咋子是生的哟?怎么吃?” “不懂嗦,隔壁去烫。”望着怯生生的我们,有一口重庆腔的老板补充道:“到隔壁烫火锅噻”。 隔壁是一排排老灶火锅,锅里放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隔子,一个锅隔成8小隔,互不相识的人可以互不相干地在一个锅里烫食。原来这是一家火锅店!刚才是交钱取 血旺端饭,这边才是烫火锅的地方。“安逸,今天烫火锅。”李晓松赶快找了个背风的地方坐下,我俩面对面,望着锅里的血旺,嘴里冒起了清口水。 “啊,这有一块肉。”只见李晓松筷子上夹起了一块肉:“不知道是哪个哥子吃漏下来的,我有福。”我也跟着在锅底里搅了几筷子,这真是成都特色,现在你在 街上吃火锅,锅底大多数是新鲜的,如果新鲜锅底里找出了一块陈肉,你可能联想丰富,可能大倒胃口,可能要维权、要索赔,可那时,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 一锅锅底不认识的几个人可以先后吃,也可以让不认识的人同时吃,锅中的隔子就是起这个作用。 “吃舒服了,血旺两份1角4分,两碗饭2 角,才3角4分钱,划得着!”肚子是饱的,身上是热的,我俩从老马路走回川大,夜风一吹,好像有一种酒醉饭饱、壮怀激烈的感觉。不久,全年级都知道有两人 3角4分竟然吃了顿火锅!最后,连外系的人也来询问,说他们为此打了赌,输家请吃火锅。我说了实话,那输家很冒火:“我大‘出血’了。就去那家‘3角4’ 的店子……” 20年前的3角4分钱当然比现在要值钱一些。当时大学一份肉丝也就3角钱,份量与街边小店中1块钱的肉丝差不多。我读大学没有申请助学金,妈妈每月寄给我30元,用去十几元的伙食,余下的买书郊游,还算中上水平。 我早跨进40岁的门槛,已经进出过许多高级餐馆,许多高级的东西吃过,但不知怎么的,印像最深的还是那顿火锅。因为,我再没有那种餐后“壮怀激烈的感觉”了,现在端酒就麻,只想睡瞌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