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一比你的捐商

(2008-10-04 15:39:11)
标签:

捐商

助学金

社会财产

文化

分类: 奇谈怪论

网上查了一下捐商,指的是古时代收税收税款的人,以承包方式为政府收钱的人叫"捐商"

我想说的捐商,是指你向社会捐钱的愿望,与智商、情商同功异曲。

儿子高中学校有项助学金,是余受之夫妇设立的,每年都要公示有多少学生受到资助,学生们都很感谢他,刚巧余先生的亲人与我们有一面之缘。他说:“余受之老人己经九十岁了,身居海外,心系家乡教育,拿出自已的积蓄设立了数目不菲的助学金,解决了好多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的上学问题,大好人一个,可是,余先生却不会随便拿钱,资助自已的亲人。”

听到这里我笑了,我们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论钱多钱少,更多人的选择是把钱财留给亲人,而不是一古脑儿捐助出去?这余先生的做法让我们有些不可理解,他为什么不资助亲人,而去帮助素昧平生的学生娃娃?

再看看余先生那一个个的亲人,几乎都生活的象模象样,不知道是他们自身成功不需要资助,还是余先生的人格魅力让他们自强自立。也许余先生的资助对亲戚们只是微不足道的锦上添花,对众多穷学生来说,那可就成了非常关键的雪中送炭了。

也是,如果亲戚们都眼巴巴地奢望九十高龄余先生资助自己,这个大家庭可能就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子子孙孙都成了靠“天”吃饭的人了,失去了竞争的能力,成了现代的“八旗子弟”了,虽然拥有了点滴的物质,却丧失了珍贵的精神。

儿子分析说,一些发达国家更加认同公民社会性:一是有比较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二是认为子女不仅仅是自已的“私有财产”,也是“社会财产”;对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衣食无忧,不需要“养儿防老”,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比我们更容易捐出自己的积蓄给“社会”,他们比我们有更多“捐商”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的宗教习惯不一样,也可能造成了各自的捐商不一样。”我补充说:“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有很高的遗产税,减少了把财产留给儿女的想法。捐款捐物的行为,又可以减免税收,这在客观上极大地支持了捐赠行为,提高了大家的捐商。”

“不一定吧,余老先生千里迢迢飞回家乡,捐资助学,也能减少他的“税收”?我觉得可能国外也许不能证明余先生捐款的数目并且减少相应的税收,余先生的行为,就是关心家乡贫困家庭的子女,就是关心他们受教育情况的体现,他是一个好人,一个既重视教育又有捐商的好人。”儿子反驳到。

也许吧,但愿象余先生这样有捐商又热心教育的人多一点,也希望有一个更利于捐助的环境条件,同时,有些面红地想,扪心自问我有多少捐商?

朋友,比一比,你有多少捐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