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老茶馆

(2006-08-06 10:27:02)
分类: 尘世随笔
由于上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国际友人来往频繁,于是茶馆理所当然的担当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具宣传和表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老外们在这所谓的chinestea面前如痴如醉。例如早已被广泛流传的“上海老茶馆”,本来就坐落在上海老街(方浜中路385号),再加上主人精心的布置——二、三十年上海的老画像,旧式旗袍,上海人曾经使用过的夜壶、洋油灯、洋风炉……在如是多的精心收藏品中静品茗茶,享受自然随心而生了。

才落成不久的上海老街,其景其物犹如一幅幅精致的画作,令无数游客驻足,引发遐思。

其实,属于老街的各色人等更有别样的风度。

8月13日,“老上海茶馆”举办“淞沪抗战资料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和成年人。一边悠悠品茗,一边体味着茶馆“馆主”张剑明文与商的绝妙结合。

今年35岁的


张剑明,略显清瘦,常在不经意间透出点“文化味”。他是中专毕业生,曾戏说自己“做学生时没学到一技之长,倒是啃了一肚子杂书”。正是这些杂书,让他初步领略到上海的过去,萌发了收藏、研究老上海历史资料的想法。前些年,看到日本右翼势力日渐嚣张,他便留意收集日本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有关资料。这次展出的200多件淞沪抗战资料,就是他几年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

张剑明的父亲是位教中国通史的老师,平时喜读书、买书,家中藏有大量线装古籍。张剑明从小在书堆中长大,书熏陶了他,也使他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对老上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起先只想买几本介绍这方面的书,后来书的内容越买越广,因为他想从各个方面来了解、研究老上海。再后来,他开始收藏老上海的有关史料。现在,他被称为国内收藏上海地图版本最全的民间收藏家。

12年收藏生涯,使张剑明对老上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上海的历史是辉煌的,它兼容中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他自称“海派收藏家”,是海派文化的崇拜者。他身上也有“海派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既喜欢唐诗宋词和上海的古巷、古桌、古椅,又很喜欢西餐和欧式情调。

张剑明在收藏过程中还发现,专门研究老上海历史的人很少,他为此很担忧。于是主动与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联系,捐出一部分藏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段历史的重视。但是,家中的那1万多件史料怎么展出,却很让他伤脑筋。

机遇总是关照勤奋的人。今年6月,张剑明得知南市区建设上海老街,便筹资在老街开设了一家老上海茶馆,目的不在开茶馆,而是把收藏品一起搬进来,让茶客既能细细品茶,又能欣赏老上海的史料。张剑明要走一条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道路。正如他所说:“‘品茶看展’是我们的特色。”

在老上海茶馆,古色古香的账台、40年代的电话簿、老式电话机等等,让人仿佛回到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而张剑明前几天却刚刚买了台电脑,正在申请网址。他说,要让研究老上海历史的人知道有他这个志同道合者,知道他这里有大量史料可供参考、研究之用。张剑明还在与研究老上海历史的单位进行联系,打算一起办个“老上海俱乐部”。

  


一股收藏“老上海”题材的热潮,正在海内外悄然兴起。

在上海老街上有座老茶馆,专门收藏形形色色老上海的历史旧物,从老爷电话机、煤气灯、牛奶瓶、汽水罐、饼干听、饮水机、留声机,一直到租界的门牌、灭火器、警棍、警帽、汽车牌照、电话号簿……曾几何时,它们被淘汰出现实生活,大多被无情的岁月所消失,渐渐地离我们而远去。当日新月异的现代时潮向我们汹涌而来时,面对着钢筋水泥的乐章,才唤起人们去寻找那失落的亲情与宁静。难怪著名的桥梁专家李国豪,参观后欣然挥毫留下了“忆旧思今”的题词。

在老上海的遗存中,也有纯属本土化的艺术品,旗袍就是杰出的代表,它是在上海发展,并风行全国的,由此构出了那个“摩登”女子时代。去年,《花样年华》上映,张曼玉那一身媚丽的旗袍装饰,成为最新的时尚,在许多小姐穿上旗袍的同时,老旗袍也成为了收藏新宠,不少日本人专程来上海寻觅老旗袍。

老上海的遗存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库,它不仅有西洋舶来品,有海派文化的代表,还有令人应接不暇的纸质品,如老股票、月份牌、老地图、老期刊、老商标、老照片、老税票、老证件、老档案、连环画、旧海报、香烟牌子等等,从中可以折射出人们对老上海遗存的情有独钟。

有人也许会对老上海遗存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仅仅只是怀旧的宠物,并无多大的投资价值,但以笔者所见并非如此。如一张罕见的老上海的明信片,其市场价可在二、三百元之间;一张老上海的旧地图,成交价常常要超出千元;一个解放前上海生产的可口可乐玻璃瓶,你要买到它,得花上六、七百元钱,但翻开国际可口可乐收藏协会的行情手册,其价达2至3千元人民币;沪上某电影剧组,为求一架听筒与话筒分体式的旧电话机,花了近6000 元,据说还捡了个便宜。再如,一盏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洋吊灯,其价已逾万元;一套精致的象牙制作的雪茄烟具,开价可达数万元;还有,那成套的老红木海派家具,市场行情要十多万元。

老上海遗存何以走红?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它走红的关键所在。同时,它又证实了,随着国际性艺术品投资的深化,艺术品的范畴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转变,无疑会给收藏者带来新的投资契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想儿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