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尘世随笔 |
才落成不久的上海老街,其景其物犹如一幅幅精致的画作,令无数游客驻足,引发遐思。
其实,属于老街的各色人等更有别样的风度。
8月13日,“老上海茶馆”举办“淞沪抗战资料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和成年人。一边悠悠品茗,一边体味着茶馆“馆主”张剑明文与商的绝妙结合。
今年35岁的
张剑明的父亲是位教中国通史的老师,平时喜读书、买书,家中藏有大量线装古籍。张剑明从小在书堆中长大,书熏陶了他,也使他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对老上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起先只想买几本介绍这方面的书,后来书的内容越买越广,因为他想从各个方面来了解、研究老上海。再后来,他开始收藏老上海的有关史料。现在,他被称为国内收藏上海地图版本最全的民间收藏家。
12年收藏生涯,使张剑明对老上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上海的历史是辉煌的,它兼容中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他自称“海派收藏家”,是海派文化的崇拜者。他身上也有“海派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既喜欢唐诗宋词和上海的古巷、古桌、古椅,又很喜欢西餐和欧式情调。
张剑明在收藏过程中还发现,专门研究老上海历史的人很少,他为此很担忧。于是主动与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联系,捐出一部分藏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段历史的重视。但是,家中的那1万多件史料怎么展出,却很让他伤脑筋。
机遇总是关照勤奋的人。今年6月,张剑明得知南市区建设上海老街,便筹资在老街开设了一家老上海茶馆,目的不在开茶馆,而是把收藏品一起搬进来,让茶客既能细细品茶,又能欣赏老上海的史料。张剑明要走一条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道路。正如他所说:“‘品茶看展’是我们的特色。”
在老上海茶馆,古色古香的账台、40年代的电话簿、老式电话机等等,让人仿佛回到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而张剑明前几天却刚刚买了台电脑,正在申请网址。他说,要让研究老上海历史的人知道有他这个志同道合者,知道他这里有大量史料可供参考、研究之用。张剑明还在与研究老上海历史的单位进行联系,打算一起办个“老上海俱乐部”。
一股收藏“老上海”题材的热潮,正在海内外悄然兴起。 在上海老街上有座老茶馆,专门收藏形形色色老上海的历史旧物,从老爷电话机、煤气灯、牛奶瓶、汽水罐、饼干听、饮水机、留声机,一直到租界的门牌、灭火器、警棍、警帽、汽车牌照、电话号簿……曾几何时,它们被淘汰出现实生活,大多被无情的岁月所消失,渐渐地离我们而远去。当日新月异的现代时潮向我们汹涌而来时,面对着钢筋水泥的乐章,才唤起人们去寻找那失落的亲情与宁静。难怪著名的桥梁专家李国豪,参观后欣然挥毫留下了“忆旧思今”的题词。 在老上海的遗存中,也有纯属本土化的艺术品,旗袍就是杰出的代表,它是在上海发展,并风行全国的,由此构出了那个“摩登”女子时代。去年,《花样年华》上映,张曼玉那一身媚丽的旗袍装饰,成为最新的时尚,在许多小姐穿上旗袍的同时,老旗袍也成为了收藏新宠,不少日本人专程来上海寻觅老旗袍。 老上海的遗存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库,它不仅有西洋舶来品,有海派文化的代表,还有令人应接不暇的纸质品,如老股票、月份牌、老地图、老期刊、老商标、老照片、老税票、老证件、老档案、连环画、旧海报、香烟牌子等等,从中可以折射出人们对老上海遗存的情有独钟。 有人也许会对老上海遗存不屑一顾,认为它们仅仅只是怀旧的宠物,并无多大的投资价值,但以笔者所见并非如此。如一张罕见的老上海的明信片,其市场价可在二、三百元之间;一张老上海的旧地图,成交价常常要超出千元;一个解放前上海生产的可口可乐玻璃瓶,你要买到它,得花上六、七百元钱,但翻开国际可口可乐收藏协会的行情手册,其价达2至3千元人民币;沪上某电影剧组,为求一架听筒与话筒分体式的旧电话机,花了近6000 元,据说还捡了个便宜。再如,一盏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洋吊灯,其价已逾万元;一套精致的象牙制作的雪茄烟具,开价可达数万元;还有,那成套的老红木海派家具,市场行情要十多万元。 老上海遗存何以走红?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它走红的关键所在。同时,它又证实了,随着国际性艺术品投资的深化,艺术品的范畴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转变,无疑会给收藏者带来新的投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