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代沟
代沟一次,听的比较多了,心里烦了。我接触了一些传统医学,知道了一些中庸之道。遇事不走极端,在生活中颇感受益。我把以前的一些经历总结一下,归纳一词——半个代沟。
很好理解,一些人是长辈,年龄只大七八十岁,一些人不是长辈,却也大你七八十岁。没有与父母爷爷奶奶那样的差别,却在见识、行为上有所不同。往往这类人,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极大,正反两个方面都有。
小时候,假期最爱到重庆三孃家玩,三孃是妈妈的妹妹,像孃孃,也像大姐。比母亲,少了一些严肃,多了一些活泼,周围的同事都是未婚青年,好玩极了。我很听三孃的话,但不怕她。
我考入大学,三孃的两个儿子也进入小学。他们最喜欢于我玩耍,我可以说是他们学习努力的偶像。当然,我并不是让他们学习,跟着我外出游玩是他们最向往的,我们之间也只有半个代沟。
我儿子最喜欢去重庆,两个小叔对他也很好。比如,看大片,租碟子,小恩小惠引诱他洗碗。一同打电脑,聊天。
儿子上初中了,美术老师是个半大孩子,遇孩子们打PS2,画漫画,搞素描,请孩子们吃火锅,过生日,互相扔蛋糕。老师的故事,老师的恋爱,老师成了孩子们的主题,自然,我们不担心儿子与老师的代沟,因为,只有半个代沟。
但是我有时想象也后怕,小时候,学校经常打群架,领头的就是大几岁的“孩子王”,领着他们走街串巷,吸烟。有时候身上的伤痕有了,牙上的烟痕有了,成绩一落千丈。但是那些同学似乎不怕成绩下降,他们有外面世界的所谓“自尊”,这也是“补充”与“平衡”。
有了好的“半个代沟”,非常有利于小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身心发展,特别好的沟通。
沟通,沟通,有半个代沟自然好沟通。
讲到这里,孩子问了一句“没有代沟是不是更好”。我有些茫然,想了想,其实,适当的“沟”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如果你的想法与父母,祖父母一样,那是很可怕的。如果是那样,社会就没有了区别,社会就没有了进步。
是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完全统一,求“大同”必须在“小异”的基础上,让大家能够接纳“小异”。社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差异,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了差异,可能世界就没有了好奇,大家也不用流动了,因为身边的一切与远方的一切都是一样的。
阵阵的海浪将人们吸引到了海边,因为大家可以接受;可是,海啸让那么多的人失去了生命,把美丽的度假胜地冲得荡然无存,什么都不要过分,代沟让人们产生了距离,但如果半个代沟呢?也许产生的不是距离,而是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