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018-05-22 07:00:00)
标签:

四川省博物院

磁峰窑

邛窑

什邡宋代窖藏

珐华器

杂谈

分类: 省外

                                                                          2017.02.23

四川博物院的瓷器以邛窑等本地窑口的展品为主,另有部分外地瓷器,当中几件官窑瓷器的确精致。

A本地窑口

A1.磁峰窑

磁峰窑位于彭州,始于北宋,南宋晚期到元初衰落,主要烧制白瓷,它是在唐代白瓷的技术上发展而来,到了宋代达到鼎盛,其窑型属于烟道双馒头型,产品胎质灰腻,釉色莹润,造型端巧,纹样清晰,与北方定窑风格相似,磁峰烧制民间日用瓷器,在恬静、不透明的乳白色釉上巧妙地衬托各类印花、刻花、划花、绘花纹样,线条流畅,粗犷豪放,严整生动,工细秀丽。装烧工艺采用口沿悬空叠烧或覆烧,已使用测温火表,表明其烧制水平和控制火焰的能力相当高超。

1.磁峰窑白釉小罐·宋代960-1279年)·1977年四川省彭州市磁峰窑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A2.广元窑

广元窑位于广元瓷窑铺,始烧于五代晚期,停烧于南宋末或元初,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酱釉、黄釉、绿釉瓷。其产品造型丰富,有日用器、陈设器达八十余种,装饰技法有窑变纹、压印纹、划纹、绘花纹四大类,其中以窑变的兔毫纹、鹧鸪纹、玳瑁纹、星点纹等颇具特色,风格与福建建窑相似,胎釉均浑厚凝重。两宋时期,广元窑的直接叠烧、阶级窑的创造,以及成熟地掌握了窑变技术制作的的结晶釉,是制釉科技上的重要成就也是四川匠师的一大贡献。

2.广元窑黑釉兔毫盏·宋代(960-1279年)·1970年四川博物院征集

盏为灰褐色胎,敞口,小足,斜直壁,无护脚釉。黑釉上折射出兔毫斑的褐色结晶,盏近底部聚釉痕,口沿一周为酱黄色。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广元窑绿釉画花水注·宋代960-1279年)·1971年四川省剑阁宋墓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广元窑米黄地褐彩瓶·宋代960-1279年)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A3.玉堂窑

玉堂窑位于都江堰市,是唐宋时期四川较大的窑场之一,曾发现十八个窑包,积压厚,面积大,经发掘清理出全长42.92m的砖结构龙窑,一窑可烧瓷器一万五千件以上,可谓规模空前。玉堂窑瓷器品种众多,达四十余类,器物多为短宽饼足,并大量烧制各型短嘴直流壶,装饰风格有印花、刻花等。唐时仅烧造青瓷和少量彩绘,釉色呈青灰、青绿,至宋代青釉色彩呈现出丹青、橄榄绿、虾青等色,这时虽仍以青瓷为主,但已兼烧白釉器和试制青白瓷。

5.玉堂窑青釉匜·宋代960-1279年)·四川博物院征集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6.玉堂窑青釉双系壶·宋代960-1279年)·四川博物院征集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A4.琉璃厂窑

琉璃厂窑位于成都琉璃镇,规模大、窑灶多、时间长,始于五代,盛于宋,衰于明末,南宋时几乎独占四川市场,明代专为官府烧制琉璃器。琉璃厂窑继承邛窑传统并发扬光大,产品釉色艳丽丰富,除了青、黄、褐、黑的单色釉外,最具特色的是在划花线条的不同部位填以绿、黄、褐三色彩釉,从而显出雅致夺目的花卉纹,形成划花填彩的宋三彩。其品种繁多,大量烧制各类日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特别是,那灿烂缤纷、光亮耀目的琉璃釉器,更是异彩纷呈,名扬四方。

7.琉璃厂窑米黄釉绿彩碗 酱油碗·宋代960-1279年)·成都琉璃厂窑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8.琉璃厂窑青釉刻花执壶·宋代960-1279年)·2006年赵德均捐赠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9.琉璃厂窑青釉刻花执壶·宋代960-1279年)·成都琉璃厂窑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0.琉璃厂窑三彩刻划花盆·唐代(618-907年)·成都琉璃厂窑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A5.邛窑

邛窑广布于邛崃境内,始烧于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朝,历经800余年,是四川境内品种最多,影响深远,烧造时间最长的一座民间瓷窑。邛窑产品造型别致,风格多样,釉色丰富,生动灵气,呈现出青、灰、蓝、绿、黄、酱诸色。其高温彩绘瓷的图案简洁随意、朴实大方,创烧的省油灯别出心裁,以及大量活泼传神妙趣横生的手捏人物、动物雕塑等,均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

11.邛窑青釉褐斑壶·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2.邛窑青釉褐斑四系罐·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3.邛窑三彩提梁壶·唐代(618-907年) 

整个壶身修胎工整,饰四道弦纹,通身用黄、绿、褐三色作近似风卷残云状的抽象纹饰,提梁柄上用褐色绿彩作条斑纹。带提梁、配短注的壶很少见。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4.邛窑青釉三彩钵 ·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5.邛窑青釉绿斑双系壶 ·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6.邛窑青釉褐斑海棠单耳杯·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7.邛窑系黄釉褐斑钵 ·晚唐 (9世纪)·2009年原泽忠捐赠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8.邛窑系黄釉彩绘鱼藻纹托盏 ·五代-宋 (907-1279)·2009年原泽忠捐赠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19.邛窑青釉双系三彩执壶·唐代(618-907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0.邛窑青釉执壶 ·唐代 宋代·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1.邛窑系青釉带彩双系执壶·宋代(960-1279年)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2.邛窑系黄釉带彩双系执壶·宋代(960-1279年)·2006年赵德均捐赠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3.邛窑系黄釉瓶·宋代(960-1279年)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4.邛窑青釉褐斑四系罐·宋代(960-1279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5.邛窑黄釉省油灯·宋代(960-1279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6.邛窑三彩杯·宋代(960-1279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7.邛窑褐彩单系杯·宋代(960-1279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28.邛窑青釉褐彩朵花纹瓶·宋代(960-1279年)·四川邛崃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外地瓷器

B1 青釉瓷器

拍到的这些青釉瓷器标注了出土地等信息,但没有标注产地,相似情况的还有万州驸马坟的瓷俑,也为标注产地,考虑到四川省博物院和成都市博物馆的巴蜀地区陶瓷展品都未展示相似展品,故这几件青釉瓷和万州驸马坟的瓷俑为外地窑口的可能性极大。

29.青釉凤嘴壶·东晋317-420年)·1956年四川双流牧马山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0.青黄釉罐·晋265-420年)·1955年成都羊子山砖室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1.青黄釉碗·六朝3-6世纪·1957年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2龙泉窑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因窑址密布浙江龙泉一带而闻名。龙泉青瓷创烧于北宋,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达到鼎盛,明中期以后走向衰微。北宋龙泉秉承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传统,厚胎薄釉,凸显胎纹,釉色淡青泛白。南宋后期龙泉瓷变成厚釉,出现了白胎和黑胎青瓷,烧成了碧绿的梅子青釉与柔和的粉青釉,宛如巧夺天工、青翠欲滴的美玉,将青瓷釉色之美推向顶峰,可谓叩其声,锵锵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

 

31.龙泉窑青釉瓶·南宋1127-1279年)·1974年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2.龙泉窑青釉莲瓣纹杯·南宋1127-1279年)·1974年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3.龙泉窑青釉碗·南宋1127-1279年)·1974年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4.龙泉窑青釉方瓶·南宋1127-1279年)·1974年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2 景德镇青白瓷

   青白瓷,又名影青瓷,是以宋代江西景德镇窑场为代表的一类新兴瓷种。其釉色淡雅明澈,青中有白、白中闪青,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由宋迄元至明初,青白瓷盛烧不衰,日臻完善,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瓷窑体系,影响面波及江南数省。青白瓷造型挺拔秀气,制作工整,玲珑剔透,曲尽其妙,并撷金银器的俏丽与华贵,其胎壁细薄,上雕暗花,对光见影,形成了一种晴空流云,光影迭错的艺术效果

35.景德镇窑青白釉碟·宋960-1279年)·1972年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6.景德镇窑青白釉碟·宋960-1279年)·1972年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7.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鱼碟·宋960-1279年)·1974年四川省简阳市东溪乡园艺场元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8.景德镇窑青白釉划花碗·宋960-1279年)·1972年四川什邡宋代窖藏出土

直口,深腹,圈足,芒口。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39.景德镇窑青白釉葫芦瓶·元1279-1368年)·1954年藏亚民捐赠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3 珐华器

元代中后期以后在晋南流行一种珐华陶器,,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与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釉色为蓝、青、紫、并辅以绿、白、黄等颜色,采用贴花、堆花、镂雕等手法,烧成后鲜艳浓丽,极为美观。景德镇在明中后期开始借鉴山西珐华器工艺,区别所用的素胎是瓷胎而不是陶胎。


40.珐华人物故事纹兽耳蒜头瓶·明·嘉靖(1522-1566年)· 1963年成都净居寺明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1.珐华人物纹盖罐·明·嘉靖(1522-1566年)· 1955年成都白马寺董泰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4  青花五彩等
42.青花人物纹梅瓶·明晚期(16世纪-17世纪上半叶· 1969年成都胜利明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3.青花龙纹执壶·明·宣德(1426-1435年)· 1969年成都明墓出土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4.青花花果纹执壶·清·嘉庆(1796-1820年)·“大清嘉庆年制”款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5.青花仕女纹觚·清·康熙(1662-1722年)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6.青花折枝花卉纹碗·清·乾隆(1736-1795年)·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7.五彩仕女图笔筒·清·康熙(1662-1722年)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8.粉彩花蝶纹玉壶春瓶·清·宣统(1909-1911年)·“大清宣统年制”款·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49.五彩鱼藻纹盆·清·康熙(1662-1722年)·“在川知乐”款·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50.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清·康熙(1662-1722年)·“大清康熙年制”款·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杯一套12件,代表十二个月,均为薄胎,侈口,唇外折,深腹,圈足。杯壁外绘动、植物图案,分别有梅、玉兰花、桃花、紫薇、石榴花、荷花、水仙花、桂花、菊花、牡丹、月季花、海棠、松、竹、石、蝴蝶、兔、鸳鸯等。每件杯的壁外还有不同内容的蓝釉题字,底有年款。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B5 金鸡报晓——丁酉新春鸡文物展》临展鸡纹五彩瓷器

51.光绪仿乾隆五彩童子逗鸡瓷碗·清代· 四川博物院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52.乾隆款五彩花卉瓷盘·清代· 四川博物院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53.同治款五彩瓷碗·清代· 四川博物院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54.彩花瓷盘·清代· 四川博物院
【四川成都】川博5:瓷器

 主要资料来源:四川省博物院展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