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2,
2017.11.04 ∽
灵岩寺位于长清区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该寺历史悠久,传说东晋时竺僧朗公就在这一带讲经说法,北魏太武帝灭法,佛事遂废,至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先在方山(今灵岩山) 之阴建神宝寺,后又在方山之阳建灵岩寺。至唐代灵岩寺已成为我国4大寺院(天台国清寺、 江陵玉泉寺、 南京栖霞寺、 长清灵岩寺)之一。
灵岩寺文物种类丰富,即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等殿堂以及鲁班洞、五花殿、般舟殿等建筑遗址,也有辟支塔、墓塔林以及众多造像、碑刻,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遗存的这些古建碑刻,还有数珠汉柏银杏等一级古树,以及背靠的方山、清澈的山泉,是一处人文自然兼备的好去处。
与常见的寺院不同, 灵岩寺的建筑前后并不在一条中轴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遗址在一条线,但千佛殿则偏西,老山门鲁班洞则好像跟般舟殿一条线,这些都是历代维修、重建的结果,有时候后代的重建是重新择址而已有无意的保留了旧的建筑或遗址。这样一来对我等纯粹的游客而言,至少感觉上不像进入一般寺院有那种压抑感,或者说没那么浓的宗教气息,而是轻松舒适。

既为寺院,那么大雄宝殿应当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灵岩寺大雄宝殿位于 天王殿后。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主持僧仁钦创建,为献殿。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皇族德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现存殿建于清代中叶,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上覆黑瓦。现殿内佛像为1994年重塑。大雄宝殿前有三株老银杏,平时不赚眼球,但深秋银杏叶铺满寺院的时候便是寺院最具人气的地方。

前面说大雄宝殿最主要的佛事活动场所 ,但最宏大的建筑是千佛殿。千佛殿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初为大雄宝殿,所以看起来高规格也就不足为奇。何时改为千佛殿不得而知,但宋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为古刹塔”可知,这个时候已经成了千佛殿。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迹为记。


千佛殿屹立于踏步11级高约2米的石基之上, 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上盖绿琉璃瓦, 檐下彩绘斗拱,三出挑,看起来疏朗宏大。该殿经历代重修,许多已非原物,但仍保存着唐宋的风格。

大殿四周墙壁曾有数以千计的铜制和木制、 高约30厘米的小佛,故名千佛殿,现仅存293座木雕坐像。正中石砌长方形须弥座,上置三身佛。中为毗卢遮那佛, 造于宋治平二年(1065)。东为卢舍那佛,造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侧为释迦牟尼佛,造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释迦牟尼佛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铜质,高3.67米。石质座高1.23米

↓毗卢遮那佛 宋治平二年(1065),藤胎髹漆, 高5.46米。石质座高1.23米

↓卢舍那佛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铜质,高3.87米.石质座高1.23米.
山东省情网把这尊佛像当做药师佛,把右侧的作为阿弥陀佛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中间是毗卢遮那佛的话,那左右两侧分别是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组成三身佛组合。
供桌上的菩萨造像
木雕? 没查到相关信息

倒坐观音像 宋治平三年(1066年),铜质


两侧为龙女和善财童子
年代未查到

殿之东、西、北三侧,砌须弥座,上列40尊彩色泥塑罗汉坐像,其塑造年代,过去论者不一,1980~1984年维修时,由塑像体腔内、殿壁上发现大量的文物佐证,其中有宋代铜币、铜镜和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工匠墨书题记一则。证明塑像27尊为宋塑,13尊为明塑,距今近千年,尚保存完好,为我国古代泥塑罗汉中的最佳作品,亦是研究我国佛教史、雕塑史和美术史的珍贵资料,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现存的这40尊彩塑统称为罗汉,但据现存木牌题榜,除了29位梵僧,还包括灵岩寺的朗公、法定、慧远在内的11位中国高僧,这些高僧有的在世年代晚于造像年代,至于造像时名字是否有所遵循已不可考。
没有一一拍照,挑选光线还好的拍了几张。

↑迦留陀夷尊者,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传说身体能发黑光,常夜行乞食,为人所惧,后被释迦牟尼制止。

↑牛呞比丘尊者 ,释迦牟尼弟子,
被称为戒律第一。呞 shī
,(牛)反刍。
↑ 摩诃迦旃延尊者,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摩诃迦旃延尊者(旃 zhān),也叫作迦延尊者、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无贫如因阿难尊者,
亦称阿难陀,即阿难。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造像中,常见阿难与迦叶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胁侍。
↑鹙露舍利弗尊者,也称舍利弗尊者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为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号称智慧第一。
↑衲子密行之神尊者
↑灵山会上波陀夷尊者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灵山会上即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时之会座。据传,佛陀在灵山会上,尊者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
↑忍辱无嗔伏虎禅师(中)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梁代僧人,武帝時(公元502~549年)居拾宝岩,夜出行,虎皆逃避,赐号“伏虎禅师”。

↑摩诃罗老比丘尊者(铁罗汉)
宋熙宁三年(1070年)
铁铸
千佛殿罗汉像几乎全为木骨泥塑,有一尊例外,就是摩诃罗老比丘尊者,其泥塑外观与其他罗汉并无二致,但胎却是铁质,并且是一尊完整的铁罗汉。铁胎罗汉通高164厘米,身着袈裟,衣纹简洁流畅。双手合抱于胸前,两眼平视,目有炫光,大耳与眉平齐,嘴角微向内收。端坐在63厘米高的八角束腰须弥座上。神态安祥,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像身与座中空,用生铁一次铸成,头部另外浇铸,插置于颈上,虽可活动但不能拔出。后脑勺上留有一个十字形小孔,孔周较薄,厚度仅有0.1~0.2厘米,面部铸造时实际上只留两个铁眼眶,眼睛细部造型,如眼皮、眼球等都是用黄泥塑成,内镶黑色琉璃眼珠,嘴唇涂朱,脸上残留有白色粉彩痕迹,说明这尊铁罗汉表面曾施过彩。
铁像座上部边框周围有铭文,由右向左竖行楷书,每行二三字不等,尚可辨识55字:“大宋兴德军长清县和平乡天花南管寺侯丘二村 首 铁铸 罗汉都维 头李宗竺时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孟冬月廿□日……高氏……汉……官刘……和同高”。
铁罗汉身上有明显的范缝痕迹,铁像中空,使用内模、外范;从铸字的清晰度来看,当时熔铁的流动性比较好。从这件铁铸造像上可以了解到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间铸造技术之一斑。
http://diglweb.zjlib.cn:8081/zjtsg/zgsmcgzx/cypicgl.jsp?page=87&channelid=91743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多图概览网页上标注为宋治平三年(1066年),既然造像上有明确题记,则数据库是失误了。
不知何时,这尊完整的铁质罗汉被作为胎骨外围施以泥塑了,直到1982年,济南市文管会对其维修时才发现这一秘密,并采用技术手段将两者成功分离,现在铁罗汉的背后就是分离出的泥塑。

↑ 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1597-1666)法名海明,号破山,也称破山祖师,双桂堂开山祖师。
这些在世年代晚于造像年代的,妄自踹度,题榜会不会替换?

↑天童密云悟祖和尚,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法名圆悟(1566~1642),号密云。明末厉主天童寺等六大名寺,弟子逾三万
↑灵岩开山法定老和尚
宋治平三年(1066年)彩塑
法定禅师是灵岩寺的复兴者拓建者。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先在方山(今灵岩山) 之阴建神宝寺,后又在方山之阳建灵岩寺。神宝寺徒留遗址,灵岩寺尽管面目全非,终归是还算不错的存在。

↑再看一眼西壁部分造像
拍到的几幅罗汉造像名字尽管对上了号,但有的未查到塑像年代,就查到年代的而言,感觉迷糊,比方明代的高僧居然有宋代的彩塑,大不敬猜测的话,如果排除年代的错误,该是后来的和尚们出于供奉某寺鼻祖某派宗师的目的把题榜上的名字给换了,这样似乎解释的通。
至于说是彩塑有宋代有明代,还真没观察出来。或者是自己外行,眼力就是不行;也许造像本身不是一个年代但后期某时候统一维修过,至少统一彩绘过,不然,色彩看起来都一个样呢?
参考资料:
山东省情网
《海内第一名塑》,济南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
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多图概览http://diglweb.zjlib.cn:8081/zjtsg/zgsmcgzx/cypicgl.jsp?page=86&channelid=9174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