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从容zb
从容zb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789
  • 关注人气:4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洛阳】白马寺

(2018-01-22 07:00:42)
标签: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塑像

狄仁杰墓

华严三圣

西方三圣

分类: 省外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释源之称。1961年,洛阳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文字来自白马寺官网,引用时有改动。下同)

  现在的白马寺是一个大的景区,既有传统的白马寺、齐云塔,又有这些年新建的国际佛殿苑。传统的白马寺而言,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还是从前往后顺序看。

【河南洛阳】白马寺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使人一望便会想起“白马驮经”的故事。然而眼前的两匹石马是北宋“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神道石刻马,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首图为西侧石马,下图为东侧石马。作为白马,放置于此倒也应景。但本为石像生,放置于寺前,不多想便罢,一想总感觉别扭。
【河南洛阳】白马寺

--------------------------------------------------------------------------------
    天王殿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高台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7.48米;进深三间,宽11.68米。正脊两面分别砖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
【河南洛阳】白马寺
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龛顶和四周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活龙活现,为清代上乘木雕艺术品。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高约一米。
【河南洛阳】白马寺

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左手持金刚宝杵,以镇妖魔;右手举须弥山,以保众生。担任着维持讲经道场的清静、不许邪魔侵扰的使命。宋代以后的寺院中,多在天王殿内供奉韦驮像,他是寺院的保护神且面对释迦牟尼佛。

这尊韦驮像没有说明年代,但不像当代作品。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面阔五间,长19.60米;进深三间,宽13.25米。殿顶正脊砖雕“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个大字,点明了该殿在寺院内的地位与功能。它是寺院佛事活动之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元代称其为“法堂”。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大佛殿内供奉的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中间主尊是释迦牟尼,像高2.40米,面如满月,庄严凝重,慈祥肃穆,稳坐如钟。身通肩袈裟,左手拈花,右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大佛额上有圆凹,名曰“白毫”,或称“智慧眼”,此眼可以看透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佛胸前有一“卍”符号,现在一般认为“卍”字符读“万”音,这一读音是武则天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的,在宋朝人编的《翻译名义集》卷六中说“主上(武则天)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为之万,谓吉祥万德所集也。”

【河南洛阳】白马寺

    释迦两侧的坐佛是他的胁侍者。左侧是文殊菩萨,高2.4米,头戴宝冠,通肩着袈裟,下着裙,项佩璎珞宝珠,左手持经卷,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他是大乘菩萨之一,在诸多菩萨中,他的智慧位居第一,被推举为菩萨之首。在诸多寺院中,文殊的塑像与此不同,文殊的典型法像通常是手持宝剑,坐莲花座,骑青色狮子,青狮和宝剑是他智慧、锐辩、威猛的象征。

     释迦右侧是普贤菩萨,高约2.4米,其服饰等与文殊相同,右手中持一如意。据说普贤德行圆满,功果无边,以“行愿”弘扬佛法而著称,他与文殊同为大乘菩萨。普贤的典型法像,通常是手执如意,坐莲花座,骑白色大象,白象、如意是他“行愿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三者组合的造像,已成为佛教造像中的固定形式,合称“释迦三尊”。在《华严经》中,文殊以智、普贤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故“释迦三尊”又被成为“华严三圣”。

【河南洛阳】白马寺
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旁边还有弟子、供养天人造像,供养天人是1973年请甘肃工匠塑的,没查到弟子像的年代,但造像头部、躯体不成比例,只是很一般的造像。

--------------------------------------------------------------------------------------------------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现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95米,进深三间,宽11.55米。其大小与前二殿相差不大,但其殿顶与前二殿却不同,为悬山式。若按寺院建筑的等级讲,大雄殿应是寺中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而现在却是悬山式(建筑等级依次为:庑殿顶、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这是不合规制的。推测该殿宋元时为九开间,明代重建时将其两端砍掉改为五开间,把歇山改为悬山。
【河南洛阳】白马寺
   大雄殿内原有的元代塑像,中间为三主佛及胁侍菩萨,东西两端排列着十八罗汉。可惜这些塑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毁。现在在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芝干漆”遗像作品,来自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并按大佛堂内的布局进行安奉。
【河南洛阳】白马寺

 大雄殿正中置一大型木构阁式佛龛,两侧有楼梯可供上下。大龛雕工精细,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在大龛的上层额正中,雕刻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两旁各雕三条龙,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我们都知道大鹏金翅鸟有大势力,一把翅膀伸长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大(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它把翅膀一扇,就会把海水都扇干了,能把这海水扇到别处去,它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可是它也有死的时候,死时骨头与肉皆会坏,只有心不坏,金翅鸟以什么作为饮食呢?它专门吃龙。龙虽然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可是见到金翅鸟就什么神通也没有了,动弹不得,只有等着金翅鸟来吃。

所以金翅鸟吃了很多龙种类,龙王唯有到佛那里求救,向佛哀告,若金翅鸟再这么食啖它的种类,不久龙类就将全部灭迹,故请求佛想法子帮助它们,不要再被金翅鸟吃光了。佛就给金翅鸟说法,教诫它以后不许再吃龙类。金翅鸟说:“我若不吃龙,那我就没有东西吃,怎么办?”佛说:“我叫我的弟子每日于斋食时,施食与你。”所以出家人吃中午饭时,要出食。出食时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布施给大鹏金翅鸟及一切鬼神等。佛龛上所雕图案就是源于此。

【河南洛阳】白马寺

    木龛内供奉三世佛,下为须弥佛坛,其上有三个仰莲瓣宝座。三主佛大小、形制、风格基本相同,通高2.25米,皆通体髹金,髻如覆瓯,发如积粟,面如满月,作闭目入定状。胸中有“卍”字,背后有铜质圆形背光。整个形象给人以庄严、圣洁、恬静之感,使人肃然起敬。

三世佛依次为: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河南洛阳】白马寺
中间的主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尊称为“大雄”,“大雄”是佛教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 “大雄殿”名即由此而来。释迦佛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的疾苦,消灾延寿。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尊佛合起来被称为“三世佛”。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左边的是韦驮天将,高2.17米,面色白皙,英俊文雅,性情温和,衣着甲胄,双手合十,以双臂承放金刚宝杵,威武雄健,站立于须弥座上。对面是韦力天将,高2.01米,面色赭红,怒眉瞪目,性情暴烈,身着甲胄,右手执戟,左手托塔,勇猛有力,站立于须弥座上。两尊造像,皆彩绘描金,工艺精湛,通体比例匀称,神情生动,一个柔和,一个刚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韦力天将                                                                                    韦驮天将
【河南洛阳】白马寺

     大雄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罗汉,又称“阿罗汉”,是小乘教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果位。一般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人天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人间,梵行少欲,戒法清净,随缘教化众生。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载:佛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茶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那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多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或与十六罗汉外加降龙、伏虎二罗汉的。大雄殿内所供的十八罗汉应属后者(因有降龙、伏虎罗汉)。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字,称呼不一,这里选用通常所用名称,依次列举于下。

东排罗汉,自手持龙的罗汉起,依次为:

1)长老舍利弗: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怒目突额,须眉浓黑,口作呵叱状,右手高举,拈一火珠,左手持钵,钵中有龙,欲以腾空,惜龙已失。

2)摩诃目犍连: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面色白皙,作青年状,双手捧一轴经文,双足下垂而坐。

3)摩诃迦叶:通高1.60米,底座宽0.98米。印堂宽广,额中凸起,左手托盘于胸前,盘中置山石,右手作扶持状,双腿下垂正坐。

4)摩诃迦旃延:通高1.61米,底座宽0.98米。黑褐色面孔,须眉如积粟;亢眉瞪目作怒相,双手于胸前握一棒状物,曲双膝叠坐。

)摩诃俱絺罗:通高1.57米,底座宽0.98米。面容为中年状,双手捧一函经文,双腿下垂,坐于须弥座。

6)离婆多:通高1.56米,底座宽0.98米。黑色面孔,浓眉;虬髯如积粟,戴耳环,二目圆瞪,含笑,双手托小狮,垂足而坐。

7)难陀:通高1.59米,底座宽0.98米。面色白皙,作青年状,目光向左注视,右手抬起执笔,左手作手印,手上放一函经文,双腿下垂而坐。

8)阿难陀:通高1.57米,底座宽0.98米。面容白皙,作青年状,双手合掌,夹一炷燃香于胸前,香头升起一缕烟云,云端出现佛像一尊。双腿下垂正坐。

9)难提密多罗:通高1.58米,底座宽0.97米。面容枯槁,作老人状,闭目入定,左腿下垂,左手抚膝,右腕置右膝,手拈数珠。右足踏座上。

西排罗汉,自身旁蹲虎的罗汉起,依次为:

1)罗睺罗:通高1.57米,底座宽0.96米。面如枯木,作老人状,右手拄龙杖,左手抚膝,双腿下而坐。座右侧蹲踞一狮子,昂首正视前方。

2)憍梵波提:通高1.58米,底座宽0.95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双手捧一函经文,盘双膝于须弥座上。

3)周利槃陀伽:通高1.58米,面如重枣,瞪目突额,须眉如积粟,双袖掩手,抱如意一柄,垂双足而坐。

4)宾头卢颇罗堕:通高1.58米,底座宽0.96米,底座宽0.97米,面容清癯,作老人状,面有毛质,长眉,右手持竹杖,双腿下垂正坐。

5)迦留陀夷:通高1.58米,底座宽0.88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二目微睁,右手执拂尘柄,尘尾置于左手中,盘双膝坐于须弥座上。

6)摩诃劫宾那:。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面容为中年书生状,头戴兜,着上衣下裙,闭目入定,盘双膝于须弥座上。

7)薄拘罗:亦名“苏频陀尊者”、“拔答尊者”。通高1.58米,面容白皙之青年,左手托钵,惜钵已失,右手置胸前作扶持状,双腿下垂而坐。

8)阿莬楼陀:通高1.55米,底座宽0.96米,面容清癯,作老人状,右手呈微招状下垂做手印于胸前,右腿盘起,左手置于右足上,上覆袈裟,坐于须弥座上。

9)摩诃耶那提婆:通高1.58米,底座宽0.95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右手举握,竖食指持法器于胸前,左手抚膝。双足双交下垂端坐。

大雄殿十八罗汉,除西排有一尊戴兜,着上衣下裙外,其余皆为比丘相,披袈裟,着僧衣。衣服上彩绘描金,纹饰丰富多变,衣纹流畅自然。他们的身形、坐姿、面相各不相同,手印迥异,所拿法器有别,神情各具特点,栩栩如生。他们是社会人生的写照,是现实生活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显示出造像大师的精湛技艺,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国宝。



【河南洛阳】白马寺
摩诃俱絺罗
【河南洛阳】白马寺
摩诃劫宾那

   大雄殿后门(即北门)内有一尊韦力天将塑像,站立在须弥座上,通高2.55米,左手持戟,右手握拳,护持寺院。因寺院也叫伽蓝,也称韦力天将为伽蓝菩萨。为寺内现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

接引殿

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建于二层台上,硬山式,面阔三间,长9.27米,进深两间,宽7.47米,是白马寺主体建筑中规模最小、时代最晚的殿。

【河南洛阳】白马寺

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三尊立像均为清代泥塑造像。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5米,头戴冠,披通肩袈裟,下着裙,迎面站立,右手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这一形象一般称作接引佛。

阿弥陀佛的左右站立着胁侍菩萨。左侧为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右侧为大势至菩萨,手执“金台”。两位菩萨通高2.8米,皆头戴佛冠,上衣下裙,项饰璎珞宝珠。

这一佛二菩萨接引众生的表现形式,佛教称之为“西方三圣”。

 

【河南洛阳】白马寺

-----------------------------------------------------------------------------------------------
毗卢阁
明代重建,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河南洛阳】白马寺

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华严三圣为清代塑像。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即“大日如来”。毗卢佛的左侧站立着文殊菩萨,右侧站立的为普贤菩萨。这种组合,称“华严三圣”。

前面大佛殿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阁也供奉华严三圣。一座寺院当中这样的布局不合常规,这当中有一个应该是改造的。
【河南洛阳】白马寺

--------------------------------------------------------------------------------------------------

   寺院还有几座古墓,进山门后东西两院分别有摄摩腾与竺法兰墓,两人都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印度高僧。墓碑上分别刻“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下图为摄摩腾大师墓。

【河南洛阳】白马寺

狄仁杰墓位于去齐云塔的路旁
【河南洛阳】白马寺
造像碑风化严重,
【河南洛阳】白马寺

------------------------------------------------------------------------------------------
国保碑有两块,旧的一块在山门内侧东,新的一块在山门外侧东
【河南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