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清代文坛有三位著名人物:王渔洋、赵执信和蒲松龄,
蒲松龄的大名早就耳闻,盖因为中学时期作为课文学习过他的短篇小说,也看过改编的电影,作为文学常识更属于重点的知识点,而知道王渔洋、赵执信则是来到淄博参加工作之后的事情。对于他们个人的文学成就文学史地位而言也许是各有千秋,但就传统价值观以及当事人个人追求而言,蒲松龄很是失败,考到六十多岁还没考中举人,而相差几岁的的王渔洋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略晚些的赵执信更是十八岁就中了进士。
新城王家科举考试中高手多多,王渔洋亲兄弟四个,居然出了三位进士。他的爷爷王象晋那一辈,也是兄弟四个三进士。学而优则仕,不算获赠的功名,曾祖父王之恒1562年进士,官职户部左侍郎,伯祖父王象乾,1571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都是正儿八经的要员,这还没算级别略低的,比如祖父王象晋为官浙江右布政使,也属于高干。

王渔洋支系五世进士情况
王渔洋,本名王士禛,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名士正,乾隆时诏改士祯,渔洋是号,曰渔洋山人。关于其诗学成就,有赞其为“一代正宗”,对诗词对文学咱不懂,谁高谁低估计也是一家之言,但留下的诗词无疑是清新可读。如下面这首思念妻子的《蝶恋花·和漱玉词》,读来浅显易懂,却足可以体味到辗转反侧深夜无眠的孤寂,足可以感受到其情感的真挚。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不是第一次来王渔洋故居,第一次是在2006年,那时还未开放大门紧闭,只是机会巧合走了进去,满目的是一地的荒草以及曾经作为粮库、小作坊的遗迹。第二次是在2011年,那时整个故居正在大修,一片狼藉。这次来是第三次,算是完整的看了一遍。整个景区从东往西大致分为故居区、纪念馆区、祠堂区,这几部分主体还是以前的建筑。祠堂后面还有小花园、藏书楼,应该为复建。就建筑而言,新也好旧也好其实没啥可看,该是因为山东这边的民间建筑装饰性不强,无论是普通百姓简陋的房子还是高官显贵的深宅大院。就布展而言,多是图片之类,很有些空的感觉。
纵然如此,毕竟可以怀古。
非特别说明,照片拍于2016.1.16



王氏祠堂
1992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渔洋故居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此次未见文保碑,立碑的地方成了下马石。下图拍自2011.4.16,可见文保碑。两次拍摄位置、角度基本一致。


故居主体宸翰堂,下图拍于2006.12.16




下面拍于2011.4.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