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为了看北朝造像,连续去了广饶、博兴两个博物馆,尽管北朝造像比青博有差距,数量没那么多,残破的有些严重,彩绘没那么鲜艳,但比意料的要好得多,便如昨天博兴之行,可以说很出乎意料。首先以为数量不会多,也就是三五件就不错了,结果有几十件之多;第二以为也会像广饶以及青博南厅的一般,面部会毁坏严重,没想到完好的也有许多;再次是形式多样,不仅圆雕浮雕样式的不同,材料上居然还有陶模的,有铜铸的,尤其铜铸的,往往是明清产物,而这里居然是与石刻同时的北朝。
说来博兴县博物馆是第二次造访,第一次吃了闭门羹。就在上月二十六日看完广饶博物馆,便乘车到了博兴,结果人家说不开放,保安仅仅看门而已。这一次节前先电话落实好了,得到明确的答复,所以昨天信心倍满又去了。还是关着门,敲开门,在保安电话请示之前,俺先把话垫上说电话联系过了。不一会,大门打开,里面一位女馆员打开展厅的门。难怪关着门,根本见不到人来,直到俺走,没人造访。
尽管只是开放佛教展厅的两个展室,但足了,别的暂时不感兴趣。没注意两个展室是不是有名字,不过各有不同,一个展示的是碑座,一个展示的是较完整的造像。
计划大致按照分类分别发博:
北朝背屏造像、北朝圆雕造像、北朝白石造像、白陶铸铜造像、造像宝座龙华碑等。分类并不严格,其间也穿插其它时代或物件。
1.
疃子造像碑
东魏·博兴县博兴镇疃子村出土
疃子造像碑1966年从博兴县博兴镇疃子村出土。现藏博兴县博物馆。出土发现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它一起出土的近十件碑刻全部被毁。而这件造像碑是被村里的一位好心饲养员藏在猪圈里才保存下来。
此造像碑为青石质,整个碑身呈舟形,通高120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雕刻十分精美、细腻,雕刻线条流畅,比例掌握十分精准、对称。碑身中下部为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主佛与菩萨皆赤足脚踏莲台,主佛莲台座高11厘米,宽25厘米。两侧菩萨莲台座高11厘米,宽16厘米。头后有头光,身后有背光,背光这些都是光明与圣洁的象征。主佛高58厘米,宽27厘米,头光直经32厘米,高肉髻,细眉长眼,薄唇短颈,面方圆,身体平直。穿褒衣博带式通肩大衣,衣纹疏朗而流畅,内着僧祗支,手作施无畏、与愿印。主佛右手残缺。两侧胁待菩萨高40厘米,宽20厘米,头光直经19厘米,蓄发,扎宝缯,面相方圆,略带微笑,手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正面上部中间刻有翼龙,两边各刻有两个伎乐飞天,分别持奏琴、排萧、长鼓、钹。伎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其姿态多样,姿势优美,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全身刻画极为完美,手脚体现的逼真且富有动感,边奏边舞,栩栩如生。四个伎乐飞天下边刻有精美的火焰纹,成椭圆形。佛与菩萨是静态的,伎乐飞天与龙是动态的,一动一静,使作品即活泼热烈,又庄重肃穆。据专家考证,该造像为东魏时期的作品。
上文自滨州文博网http://www.bzwbw.com/newsshow.php?cid=32&id=342






细腻的石灰石,状况极好。这个石质跟鲁博的同样来自博兴的蝉冠菩萨有一拼。
有的地方比如青州博物馆往往把这种背屏造像就是叫做造像,而有的地方比如这里叫做造像碑,背屏造像是造像碑的一种?
2.利城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博兴县店子镇利城





3.王世和造像碑
北魏正光六年·博兴县店子镇般若寺





4.比丘惠愍造像
东魏武定四年·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




5.
兴益造像碑
隋·博兴县幸福镇兴益.
时代不同,一并列入。
右下角缺失但不影响整体,可惜风化的有些不清。正中主尊神情庄重,该是螺发低平肉髻,手残,姿势像是施与愿印无畏印,全跏坐于双狮托起的宝座上。主尊两侧是从内到外是弟子、口口、菩萨,均跣足立于分枝莲台之上。背光两层,内层是飞天环绕,顶饰一烈虎,外层背光是九铺小型造像龛环绕。底座刻有演奏不同乐器的伎乐。





6.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当为北朝。

7.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当为北魏。



8.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当为北朝。


9.
背屏造像碑
未标识相关信息,该为东魏之后

10.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疑为东魏

11.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疑为东魏

12.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疑为东魏


13.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当为北朝。

14.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当为北朝。

15.
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残件坐佛两边出现妙音鸟,下有虎首,疑为唐

16.
背屏造像碑残件
未标识相关信息,看雄健的天王造型,该为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