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侧记:沂源毫山,卫矛红艳

标签:
毫山卫矛 |
分类: 齐鲁 |
最近沉迷与观看央8的《大秦帝国》,耽搁了整理出行记录。昨晚终于播放完毕,可以坐下来回顾、整理一下了。
上周抽空去了趟沂源毫山。毫山位于沂源东部,属于花岗岩山,此前从山下路过的时候仰望过,远处的时候看起来高大墩壮,不过临近了看却矮小了许多,所以尽管可以看到山上多有巨石或嵯峨或圆滑,但因为感觉不甚高大更兼路途偏远便一直没动去那里一游的心思。前一阵子受朋友鼓动,才有了这次的出游。
毫山属于半开发的景区,顺着台阶路慢慢进的山里。说实话,开始的一段很有些失望,不是说山不好,其实自开始,那些大大小小或者孤零零、或者相互依靠的岩石便不断呈现在视野中,有的象形,更多的或者形成山峰,或者形成崖壁。失望的是往往在醒目的地方,人为地刻上了大大的造景的字,又是“明”又是“秀”的。这便如一个鲜艳的苹果,你费得在上面刻上苹果两个字吗,并且字符又大得不可忽视,真所谓的画蛇添足。在许多地方,其实都犯着一样的毛病,所谓的增加人文景观,营造人文气息。造景不是不可以,造的好是巧夺天工,是浑然天成,正如那古典园林,每一处都纯属人为,却一样可以名冠天下。如何借景如何造景学问深奥,如何与周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不是随随便便心血来潮增加些人为的凿痕就可以做得到的。想来这里人为的破坏因素还算少,周日去蒙山龟蒙顶才发现,龟蒙顶的建筑才是极大的败笔。
还好只是在个别岩石上凿了几个字,并且除了相对于岩石那些个头过大的字,有的尺幅得当的看起来也不错。并且后来随着爬高,慢慢的有渐入佳境的感觉,心头的堵也就不知什么时候开通了。写到此忽然想起,泰山的某处有“渐入佳境”石刻吧,相比于所谓的“大好河山”,其意境孰优孰劣不必多言。
毫山只是小山,从山脚登山,边走边玩,半个小时也就转到了山脊。从此处往东看,隔沟相望的是另一道山岭,与脚下的山脊不同,那道山岭岩石看起来更像是挤在一起的柱子,因为是立柱,山势看起来也就陡峭得多。而脚下山脊,更像是横卧一般,所以打算下山走那道东山岭,不过到了极顶,却发现没路通向那边,这两道山岭基本平行,貌似不搭边。也许能探得小路,不过当时不是下不去山,时间也不见得充足,还是顺景区小路更好走。
脚下山岭不象东岭峻秀却另有特色,接近山顶开始出现了许多的古老的岩石,这些坚硬的岩石历经岁月的侵蚀已经没了棱角,变得奇形怪状。许多的岩石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深浅不一的石坑,或单个或成组,有的象脚印,有的象手印。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造化。
不像多数的山,最高峰往往平缓,而毫山顶峰依然突兀,尤其是岩峰之上还摞着莲花一般的小峰,如是称顶峰为莲花峰倒贴切。说它是摞着是因为小峰与顶峰岩石明显不一样,下面坚硬,上面的莲花却风化严重,与那些有石坑的岩石该是同一时期的。
这个季节该是五彩缤纷,毫山也是如此。麻栎树叶黄了,胡枝子的叶子也不甘落后。尽管山上没有黄栌,却也依然不乏一丛丛的红色,并且往往比黄栌更为红艳,这些红色的树叶便是卫矛。比之黄栌,卫矛树丛尽管矮小,但一丛丛或在岩石脚旁或在岩壁的石缝却更有立体感,并且许是赭黄色的岩石的衬托,也许是本就红艳,所以看起来比之黄栌的红看起来艳了许多。
但这卫矛是不是一种不敢确定,一种叶形窄狭一些,枝条有翅,还有一种叶形较宽枝条却无翅。难道一为卫矛一为栓翅卫矛?按照植物志的描述两者都可能有栓翅,所以有无栓翅并不能作为区别两者的依据。
卫矛也好栓翅卫矛也好,分辨不出不影响它们的美丽。一直以为本地的红叶只有黄栌,大不了再算上火炬算上枫树,没想到卫矛更艳丽,周日在蒙山,又遇上了也是红叶的长裂葛萝槭,也把山野装扮的多姿多彩。
套改一下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句子:不入秋山,怎知秋色如许。
百合科菝葜属华东菝葜
茜草科茜草属山东茜草
卫矛科卫矛属卫矛
第一组
第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