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侧记:淄川海上房-搁笔寨

标签:
海上房搁笔寨西岛坪休闲 |
分类: 齐鲁 |
早就听说海上房的大名,却一直没能去那里,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总是一拖再拖,总想着机会有的是,拖的结果便是,自打听说这个名字到现在两年的时间愣是没有谋面。其实好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总想着机会多多,下一次再办下一次再去,结果往往是空蹉跎。还好八月十六这一次自己舍弃了去泰山等的机会,终于了了这个心愿。
海上房并不是海上的房子,而是淄川区东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据说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小村就建在了海岛之上,所以就叫做海上房。其实远古时代这里是大海不假,连绵的沉积岩群山便是例证,只是人类的历史毕竟短暂,即便倒退回去数千年,那个时候这里肯定不是汪洋一片,古人也认识不到地球古老的历史,更何况这个村子的历史也不会那么久远呢。
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自己猜测多半是谐音造成的,最后以讹传讹的结果。这个村子建在搁笔寨附近半山腰一处台地之上,西面是越来越高通向搁笔寨的山岭,偏北面是另一条山岭顺着山腰可以下到西石村,也就相当于外边的世界了,我们也就是从西石沿着这条山路走到这里的。除此之外的地方则是陡直的悬崖了,所以从山下来看,村子所在的平台就是在悬崖之上了。可以想象,当村子的始祖来到这里开始定居,最初的房子肯定不多,一两间简陋的石屋或者草房而已,还不能称之为村庄,山下人家当然把这悬崖之上的房子叫做崖上的房子了。而在方言里,好多地方都把“崖”读为ai 或yai,而这两个发音却又那么接近“海”,久而久之,崖上房便也就叫成了海上房这个名字。
海上房村子很小,据准备上山的村民说只有四五户而已,而前几年,只有一位老人呆在这里。其实这里十多年前已经整体搬迁,这几位村民都是难舍故土又返回来的。这个地方也实在偏僻,我们轻装急急忙忙的步行从山下的西石村走到这里便用了一个小时,何况居于这高地纯粹靠天吃饭,尽管有水井饮水估计没问题,但庄稼呢?即便风调雨顺贫瘠的山岭又能有多少出产?
没有在村子里使劲转悠,不过看得出来就在山村来说这些房子也算宽敞高大的了,可以想见当年的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里投入的心血和热情。俱往矣,一座村子多的时候只有十来余人口,乐观的说这里宁静,悲观的说是死寂,而眼前的确确实实更多的是残垣断壁。
略作休整我们沿村西的山脊上山,这个山脊上升极快,说来也是无趣,净在松林里爬升爬升,除了松树就是前后的队友,根本就谈不上视野了。好在路程不长,二十来分钟终于来到视野开阔的山岭。至此,搁笔寨已是近在眼前。
看风景需要角度,搁笔寨也是如此。眼前的山峰看起来是有些嵯峨但并不像笔架子,而等到沿着山脊继续前行到了它的北面(感觉而已,在山里面总是搞不清方向)看起来则是纯粹的高高的山丘了,后来从东侧看的时候感觉也不是很形象,兴许从西方看的感觉会好些吧。不过尽管前面高高的山丘挡住了往前的视野,但这一段的山脊左右两边都是陡直的悬崖,景色还是不错,而往远处看去,更可以看到逶迤的群山。
沿着山脊所谓的小路并没有一直通到山顶,接近山顶的时候我们顺着山崖间的错层从右侧绕了过去,然后从两个山尖间的豁口绕到了左侧。在主峰这一段基本上走了个S型,但终是没有登顶。没有登顶尽管有些许的遗憾,但安全仍是第一位的,尤其气喘吁吁连续爬了两段山脊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双腿酸软之际更不可去冒险尝试。
走过的一路多数还算好走,即便陡坡也不需要手脚并用,而继续往前下到一个豁口再往前时就需要攀爬了。不过远处看尽管陡直,近了看的话却也不是光滑的石壁,每每半人高往往是一层层的石阶,只是这台阶有些太高需要攀爬而已。石灰岩山体往往如此,山岩层与层往往坍塌成平台,有些的截面还规规矩矩倒似人为。
从这座山头下去有一小小的山神庙,貌似不是老庙该是原址上的重修,就庙前的松树来看这里应该很早以前就有庙了。这里并非交通要道可以说是难见人烟的地方,有什么必要在这蛮荒之地造庙拜神呢?
从山神庙这里继续往前爬过一个小山头山势便缓和起来,山脊也不再像路过的地方那般狭窄,许多地方已经见不到悬崖,眼前甚至成了连绵的草甸,各种野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便是蓝紫色的花儿,便有黄岑、石沙参、桔梗等。野果也有但不多,棠梨只见一株,零零星星的果子毫不起眼,倒是西北荀子红色的果子比较醒目。难得的是看到了很少见到的几种野花,像野亚麻,在岳阳上是第一次见,这次是第二次,而这两次总共也只见到了两株而已。北方獐牙菜,去年在三台山见过,今年也好似初见。还有初次见到的水蔓菁,花儿尽管很小,但它们聚成穗状依靠集体的力量也显得醒目。这些蓝花也好白花也好,野果也好劲草也好,在这个秋季里,它们正以自己的风采妆点着这片山峦,也给我等过客奉献者它们的美丽。
两点左右,我们经由西岛坪村出山,顺利完成这次的穿越。了了一桩心愿的同时,收获了一路的美好。
前看搁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