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新餐桌
(2016-01-09 23:05:26)
标签:
饭桌木匠父亲居家 |
分类: 几桩私事 |
家里的一张餐桌,坏了。这张钢化玻璃桌,是两年前在宜家购置的。它轻便,带有滚轮,容易移动。它承重力强,儿子经常踩着它爬上爬下。可就在前几天,由于一个零件的老化断裂,桌面无法牢靠固定。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若在断裂处修复,暂时超出了我的能力水平。再加上想更换一张木桌,所以今天去宜家买了一张新的。众所周知,宜家的家具都是简易型的,较方便组装。这句话嘴上说说无妨,可把包装完好的纸箱弄回家后,却有点踟蹰。将纸壳包装去掉后,大大小小几十块木板,还有两包零部件,一个十几页的组装说明书。
有那么几十秒钟,我犯难了。首先,没有特别趁手的工具。每个男人都会在家里储藏一套钳工组套工具,即便用不上,那也算男性气概的一种。我手里没有搞一套这样的玩意,但螺丝刀、改锥、榔头之类的家伙还是有的。不得已之下,又找出一把瑞士军刀,算是备用补充。
其次,组装家具这种事,并不是我的专业。轻松读懂安装说明是一回事,可要快速高效地组装完毕,那是另一回事。请注意,我说的是“快速高效”。我哼唧到,应该请各师傅来装。太太听到了,“你不是很喜欢捣鼓这些玩意吗?” 我说,“如果我花两小时才捣鼓完一件专业师傅二十分钟搞定的活,那岂不是一种浪费吗?” 她撇了下嘴,转身走了。
一年半前,我曾在家里捣鼓过文首提到的餐桌。彼时,《外滩画报》的记者来访,他们要求我展示点专业之外的东西,我竟然胆肥地说喜欢修修补补。他们说,好吧,那你展示个瞅瞅呗。于是,我糗大了。最后的刊发稿件中,有这样一句,“去美国之前,他希望先搞定家里的一切。看得出来,他修理家具时远不如手术室里那样得心应手。”
开弓没有回头箭。午后的阳台上,我将各式板材铺展开,从说明书的步骤1做起。中国的传统家具,使用卯榫作为链接结构,将不同方向、大小、厚度的板材拼接成整体。小时候,我瞅见过三姨夫做的木匠活,我家里的一些桌椅出自他手。今天的零件袋里,有一些木削,更多的是螺丝、钉子、连接扣等金属部件。
安装并不算难,但你得费力气将它们拧紧。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没有趁手的工具——现在,我的右手掌心,还隐隐作痛。先安装四条桌腿,再把桌面拼接完成,然后将两者固定在一起。接下来,再制作一个小抽屉安装到位,工程就要结束了。说明书的最后一页,是步骤26,将一块搁板放在中间作为分层。大功告成!完成作品,令人愉悦——即便,最初你并不愿意鼓弄。
在这一小时的安装时间里,我似乎体验到另一重自己。饶若他出现在平行宇宙里,他或是一位农家致富能手,娴熟地摆弄着各式机械。在这晴冷的午后,当我用力拧动螺丝时,感觉就像当年的父亲。
壮年之时的父亲,是个忙人。他曾掌管着村里的电磨坊,谁家要是磨面粉都要来找他。他还管理过村里的自来水机泵和管道修理。他手里有一套水泵,每逢干旱时便为其他农户供水,按地亩收费。他还在家里摆弄过电石磨,磨出的糊糊正是农妇烙煎饼的原材料。上述这些,都算是成功案例。
也有不成功的。有一年的夏末秋初,父亲和几个工匠,开始摆弄一些从废品站淘来的零件。他们想制造一台机器,一台全新的花生脱壳机。父亲许是在外乡见过这种机器大致的模样,便想自己捣鼓一台。半个月后,机器被造了出来。它体积不小,看上去有些笨重,看上去并不算特别怪异。遗憾的是,机器的脱壳效果和效率不算高。换句话说,它很难给父亲带来经济回报。现在回想,饶若他有一笔更宽裕的资金,直接买来一台,或许两个秋忙时节,就能把投资成本收回了。
新组装的这个饭桌,是全实木的,重量不算轻。我想象着,桌子上盘碗满布,一家人围拢着,享受者三餐。饭后,他又将成为儿子的舞台——将一册英文练习册铺开,去做他很喜欢的英语听力题和字母涂写练习......
新餐桌,欢迎你来我家!你的奇妙生活,马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