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美又一年

(2015-08-06 13:06:14)
标签:

2015

美国

芝加哥

麻醉

研究

分类: 美国生活

受中华麻醉学分会资助,本人得以前往美国芝加哥访学一年。

此次学习以实验室研究为主,在该校麻醉科实验室就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ILI)进行研究。众所周知,作为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支持手段,机械通气亦可导致或加重肺损伤,就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既是从客观上揭示新的自然现象或规律,亦能为其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为此,我们建立了小鼠在体VILI模型,通过精细化的气管插管方式,不但保证我们可以观察VILI后远期变化,也克服了先前研究依靠气管切开的不足之处,进而发现了许多新的有趣结果。

毫无疑问,完成一项实验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受多方面因素的调控。我深切感受到,科学研究绝非兴之所来,是一项考量管理学智慧的综合工程,其涉及脑力、人力、财力与物力。一定程度看,上述因素缺一不可。可资借鉴的是,我们在建立一个体系完备、人才合理及配置完善的研究项目,尚需很长的路要走。

期间,我还曾接受上海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的研究基金资助,前往美国麻省总院进行了实验室参观与访学活动。我曾着迷于19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国多位年青医生与化学家在全身麻醉工作中的贡献,实地参观ether dome并前往波士顿中央公园寻访麻醉纪念碑。我还前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前往巴恩斯-犹太医院,参观这里的临床麻醉实践。此次地处美国中部,朴素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夸张熙攘,这里的临床麻醉与实验室踏实严谨,令人留恋。所见所感,一时难以化为文字,寄希望在临床工作里能更多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参加了2014年美国ASA年会。万千言语,我所能说的是:开会或许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场讲座是高度浓缩的,几场报告或许就令你有了新奇发现。正是基于在ASA年会上对最新一份研究报告的直接感受,我有机会在《柳叶刀》杂志再发表一篇letter

在美一年,见识了各色人生。不同的人生处境与状态,令个体展现出或迷人、或机敏、或辛劳的特质来。我所想说的是:学无止境!学习就是个体生命的生活方式。所学习到的东西,可概括为两种,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我想,纳入技术性知识体系的如具体的实验技术、方法、写作等,实践性知识,更源于远离祖国独自生活时所得到的实际历练。其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或公式表示,甚至也难以一时间表现出差异来。但我相信,这种通过时间积累筛选而得的实践性知识,才是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于布为教授曾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生?》一文中谈到,若想在高手云集的学术界脱颖而出,需要做好13个方面,涉及个人学术能力、情或智商的综合培养提高等。我曾多次阅读此文,并利用在美相对对立的时间,努力使子自己点滴进去。

我也更感受到,从事科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阅读文献可启迪思路,犹如突然捡到一枚精美贝壳时的兴奋至极。不断的撰写英文论文,既是锤炼自己的学术写作,更是用国际同行的标准语言交流。在导师的不断推促下深入挖掘一个课题,既是对自己意志与能力的考验,也是自我突破的过程。

回首一年,自觉不易。这种不易,并非去国离乡后的思念之情,而是在比较不同文化传统、工作方法与生活方式后的自我纠正。短时间内,你无法评判比较中西差异后孰优孰劣,抑或应该择一而从。这更像是,面对各种纷扰而来的信息、场景过后,你在尝试着分析体察,既兼收并蓄,也解构重建。

"所谓成功之路,其实永远都在你自己的脚下,只是你想不想走上去而已。”简单点说,你的敌人正是你自己。如此一来,世界风清月朗,自我去拙扬新,这才是一种切实的进步。

所应感谢的人有太多。依照中国人的传统,我将不详细列出致谢名单。感恩之心既有,就此风雨兼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来说幸福
后一篇:医学考研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