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份读览

(2014-04-20 21:55:03)
标签:

脑部

使命

机场

体质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3月2日
今天起的一周,将是一年一度地电子书阅读周。不过,与世界读书日相比,这个电子书阅读周太小众。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发起一个XX书阅读周来。2004年,加拿大作家RitaToews首次发起这个活动。那时,电子书阅读才是一个乍起的概念。如今,不再需要特别强调,电子书已无处不在。这既得益于电子阅读器的进步,也与电子书质量精良与发布迅速相关。于我而言,我会读一些电子书,实体书也不落下。

3月3日
《Lens杂志》现在改名叫《文景》了,开本与栏目设置大致未变。今读2014.02期,有牛津大学罗宾·邓巴教授说到,电子设备正改变人类的思想。缘由是,一个人的社交技巧需要大致25年才可日渐成熟,如果我们太专注于电子设备,将使这个社会日趋分裂,更加失调。电子设备里无疑有最新的科技呈现方式,而曾与乔布斯一起创立苹果电脑的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则认为,“这些产品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种探索宇宙奥秘、改变世界、创造希望的欲望。”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我还是偏向于前一种说法。恰如阿西莫夫在1964年题为《欢迎来到2014年世博会》的文章所预测,“人类将患上严重的‘无聊症’ 。”很显然,这种无聊就是社交媒体新形式导致的人际交流分离与疏远,人们陷入一个空前孤独的时代。

3月3日
今日收到铁葫芦图书的赠书,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麻醉》。渡边淳一的作品,我只看过《遥远的落日》,写的是野口英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毒的故事。眼下这本,虽是小说,却从麻醉的角度入手,“一针下去,一个家庭从此支离破碎......”。很显然,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我极有兴趣读一读。

3月4日
昨日今天,把渡边淳一的另一作品《爱的流放地》,看了个七七八八。在搜狐读书中,只看到了“风逝”,写了一篇笔记。后经一位编辑老师修改后,显得舒畅许多。很喜欢李迎跃翻译的版本,可网络书店很难买到,只有竺家荣 翻译的版本(来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封面妖艳,破坏此书意境。总体而言,这本书是情色作品,似乎完全是身体之欢。可真正的残酷,大概是在法庭的审判部分。

3月5日 
阅读《麻醉》。从一桩麻醉意外开始,说起一个故事。想及自己也是麻醉医生,所能关注的往往是计数层面的东西,非技术的东西被我们所丢弃。医生是如何掩饰一起麻醉事故的呢?对普通人而言,是“麻醉上有些药力过大了”,是特殊体质,对麻醉药力的某种物质过敏,引起了呼吸困难,心脏骤停,大脑供氧不足。
后续的发展,就像在每一个ICU上演的一样,褥疮,气管切开,高压氧治疗......她早已失去一个正常女人的模样了,头发被剃光了,每日被人把控着翻身与擦拭。可是,陷入昏迷不醒 意识全无的状态里,是一种异常残酷的状态。“它让人表面看起来宛如安静的沉睡,毫无痛苦,可实际上却是悲惨至极,生不如死”。那么,当人没有了意识时,还能算是活着吗?

“有的人病魔缠身、亟需救治,也有的人大病得愈、顺利出院。医院简直就是社会的缩影,一幕幕悲欢离合交替上演着。”

3月6日
因工作岗位稍有变动,将近几个月积攒的图书收拾归拢,搬运回家,计有20余本。另,丢弃数本杂志,内容倒是很好,名为《知识家》。

3月8日
昨日收到图书《云端经济学:走在未来之前》(吴建雄)、《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夏凡)。今日发生了马航MH370班机失联事件。我喜欢关于飞机、飞行与机场的文章,他们是一种特殊的观察与思考角度。比如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

3月11日
在亚马逊买了一本书,《玩美旅行:泰国完全自游宝典》,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并非为了去泰国游玩才买,而是这本书很神奇。它的封面图片为泰姬陵。换言之,编辑的不慎犯错,让这本普通的旅游书成为奇书。有位朋友说他的购买理由是“唉,来泰国二十年,都没到过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泰姬陵,真乃人生一大憾事也。”

3月12日
英格兰足球队今年将在巴西世界杯亮相。不过,英格兰球员们在点球战中大多踢飞败北。最近,他们找来注明心理学家史蒂夫·皮特斯,来进行心理辅导。这位专家还写过一本书,叫做《黑猩猩的悖论》(the chimp paradox),目前已有繁体字版。书中大致观点认为,人的脑部可分为几部分,其中一部分是鲁莽轻率的“黑猩猩”。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正是这一部分完成的,而且往往是往最坏的方面去做打算。我相信,随着世界杯的到来,这本书将会大热。

3月12日
开车时间多了,坐地铁时间少了,阅读书报刊的时间自然也少了。不过,近半年来,倒也拉拉杂杂听了不少有声书。经典且有趣的,如老罗的《罗辑思维》;最近,则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听完了,这是我听完的第一部小说。演播者为仲维维老师。之所以成为演播,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朗读,而是艺术再创作。在变换的声线里,更能体会到许三观靠卖血一路走来的或喜或悲。

3月14日
在读桑顿·怀尔德的《圣路易斯雷大桥》。作者虚构了一桩三百年前发生在南美秘鲁的大桥垮塌。当时,桥上五人跌入深谷死亡。作者发问,为什么是他们死亡?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天意吗?我很想知道答案。

3月16日
约翰·卢伯克(1834-1913年),生于英国伦敦,是享有盛誉的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和政治家。对照这三个名号,留下三部著作,《史前时代》、《蚂蚁、蜜蜂和黄蜂》、《人生的乐趣》。这最后一部,有如心灵鸡汤,围绕凡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娓娓道来。此书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封面上印着“国外再版20次,风靡全世界”。遗憾的是,豆瓣上一篇书评也没有,就连在购书网站上,有读者都写到,此书“适合人群:中年,嗜绿茶者”。

3月21日
购买今年的第一本临床麻醉专业书,由马武华教授主持翻译的《《困难与失败气道处理技术(第2版) 》。买此书,看中的是其贴近临床的分析方式,不过书的开本与并不算完美的翻译,还是会让人有所吐槽。

3月23日
《东方书评》刊发极有趣的文章,是《毛尖谈美剧、英剧、韩剧......》。有一段写到,“电视剧里的他们长得帅,再加上有钱,几乎就是中华鳖精了,他们自然可干什么都可以。他们自恋,他们劈腿,都能成为抒情。其实,这个逻辑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地铁关门刹那,突然冲进来梁朝伟,撞在你身上,你心里蜜蜜甜;突然冲进来王宝强,撞在你身上,你回手一个耳光。”

3月24日
《科学发现幕后的黑色喜剧》,一书对于科学发现的动机有着精彩的描述描述,“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超越已知极限的人,并不只是想追求名声、快乐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而是有更基本的冲动在背后运作,有些人的出发点是贪念或商业算计,另一些人则是因执念二走火入魔,还有些人只是一时兴起或沉溺于自己的怪癖。”

3月25日
知识分子不单单自视为精英,因为从消极的意义上看,大地主、食利者或各种身居高位却无所作为之人,也可以算作精英;知识分子还将自身视作圣人般的精英,即自视为负有这种使命的人——要去领导社会其他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迈向更美好的生活。——托马斯·索维尔

3月27日
常去美罗城五楼的大众书局。来的多了,有位店员就认识了。她说:最近更新了很多书,你可以去看看。鉴于儿子在童书区跑来玩去,经常一副只玩不买的架势,我不时会买走一本书,也算一种补偿策略。今天买的是,奥利弗·萨克斯的《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来说幸福
后一篇:桑兰的麻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