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去哪了

(2014-03-11 18:19:13)
标签:

杂谈

柳比歇夫

时间

计划

人生

分类: 读书笔记

许多人保持了理财的习惯,毕竟金钱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仿佛与我们更加密切相关。金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时间走了,再也不再回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恰如群星并未消隐,只是黑夜的到临才凸显出它们的存在,时间亦然;我们生活在空气里,却难以意识到空气之存在,时间亦然。我自忖是一个还能管得住自己的人,可当读完格拉宁《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一书后,仿佛对时间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属于传记作品,可以认为是格拉宁这位作家发现与再塑了柳比歇夫,才让今人有缘一睹这位时间达人所创造的一生辉煌。而柳比歇夫何许人也?他是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撰写各类论文和专著,相当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终其一生,他像是每天都打了鸡血一般,对自己的人生、道德与时间目标进行严格管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到底是什么呢?笼统地说,他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须耗费时间,“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他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改进工作方法并计划未来事务,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1916年1月1日,还在部队服役的柳比歇夫恰好26岁,在新年第一天立下誓言,也就是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此后,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这种方法使他过上了一种高度理智与健康的生活。看起来,他的生活并不特别,游泳、散步等体育锻炼,一样不少,就连睡眠他都舍得每天花费十小时。可是,他清楚并理性看待自身的成绩,并不因外界评价标准的变化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他将对时间的高效利用,作为自身的一项成绩。而他的另一项重要品质是,他并非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总之,无用、多余的时间并不存在,所谓的休息只是两种工作的交替而已。

柳比歇夫似乎同时间建立了一种神秘、谁也猜不透的关系。任何时间对柳比歇夫来说,都是宝贝。时间于他而言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没有一分一秒是垃圾时间。换言之,柳比歇夫对时间的崇敬与敬畏,让他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他制定了这样几条实用的规则: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休息、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睡得多,一天十小时左右、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时间并不以外力为转移,我们的时间被侵蚀,缘于我们无法掌控它。柳比歇夫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成长的人,从年轻直至衰亡而死,他都能很好地掌控每天的时间,并将之化为一种自觉。换言之,他的人生似乎并没有青年、中年或老年的区分。就仿佛是,他已扼住时间的咽喉,用足了每一分每一秒。因此,柳比歇夫的一生都在追逐他向往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甘地。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变化,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追求。

人们会说柳比歇夫并不是天才,穷其一生也没有超人的发明或学术成就。他的神奇或许是,他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那就是忠实记录一生的时间流逝。这也说明,牢靠掌握时间的人,必然是没有虚度光阴的人,必然是充满丰富情感与意义的人。柳比歇夫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样本与个案观察,他的时间犹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几十年的时间利用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模糊之处,也无禁区。这本身就足以令人啧啧称奇了。

一个人到底可以有多少时间?乍看之下,人的一生有限,可再一琢磨便会觉得时间像是无穷尽,要不然我们怎么都怪责自己又虚度光阴,浪费时间呢?其中的关键,只是时间的运用之道。有的人以低于自己一半的效率在生活,必然所得甚少,体验甚少。饶若学习柳比歇夫,不但能节约时间开销,还能提高单位时间的生活质量。
我们能不能像他一样呢?作者格罗宁认为,建立时间统计法的重要前提是,这个人一定具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在生命的早期设定了人生需要达到的高度,才会懂得时间之珍贵。

岁末年初是制定新一年计划的高峰期,人们喜欢为新的一年谋划打算,设定目标。悲剧的是,新年计划却大多以惨淡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早就告诉人们,在制定新年计划的人群中,有88%的人都失败了,可他们当初却认为自己可以胜券在握。或许,对普罗大众而言,该反思的不止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麻醉医生
后一篇:又来说幸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