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普鲁斯特保定像雾像雨又像风执业医师考试 |
分类: 没有大事 |
进入话题前,先让我说本书,叫做《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书中,提到一个词汇“逾越”(passing over),用以概括阅读这个过程。这个词汇尽管是神学家提的,但不无道理。它的意思是说,阅读就好比是“我们试着扮演、赞同并暂时进入另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个体的感官世界。当我们体验到一个骑士是如何思考、一个奴隶是如何感受、一个英雄是如何作为、一个恶棍是怎么忏悔或否认罪行时,我们很难没有任何感想”。总之,这个时候我们就“归返”(coming back)了,“带着崭新的洞见归返自己原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饶若用神经生物学的观点看,阅读乃至任何的学习过程,都势必会让大脑遵循下面三项巧妙的设计原则:在旧的神经结构中建立新的联接;形成功能高度专门化的各个区域,以辨别信息中的不同模式;学会从这些区域中自动搜集信息。
饶若把上面这段仔细读几遍,不难发现它与执业医师的复习考试也很吻合。且听我道来!
两天功夫,四场考试,600道选择题,十个小时,目的只有一个: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有些人可能抑或了,感觉我做医生很久的感觉,缘何现在才考呢?实情却是,既往多年一直在医学院念书,直到去年博士毕业。按照规定,读书期间无暇参加此考试。只有在工作后且满一定的试用工作期后,取得用人单位的证明后,你才可报名参加考试。此考试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临床技能考核与笔试部分。只有在取得临床技能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才能参加笔试。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通过与考官的面对面回答问题、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才能过关。一般而言,临床技能考核的通过率是较高的。这两天参加的笔试部分,则是执业医师考的重头戏。
重头戏,自然要好好准备。所涉及考试点成千上万,内外妇儿专,样样都不少。有人曾打趣了一个笑话,
"老公,我睡不着,给我讲个故事吧。”老公:“好吧。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青年,在医学院念书,有一年,他参加了执业医师考试。他考了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免疫、微生物、预防、统计、流病、卫生法、心理、伦理、内科、外科、产科、妇科、儿科、精神病、传染病……”还没讲完,老婆就睡着了。 祝明天执业医师考试的站友顺利!
据说,执业医师考的通过率比较低,平均下来只有20%上下。尽管有所怀疑,可把我吓的不轻。毫无疑问,对不认真看书的我而言,想顺利通过它,还是有些难度的。换言之,只有时间上的保障与完整的复习,才能确保你能通过,即便低空掠过及格线。于我而言,复习时间并不算多,大多在每日手术间隙或下班后,才看个一章半拉的。最完整的看书时间,也只有本周一个星期。八个字,诚惶诚恐,压力山大!
因此,兜售答案的贩子们,自然大有市场。从7月到现在,收到了一百余条不尽相同的售卖答案、包过考试的短信,七八个直呼姓名的电话,两封炫耀实力的邮件,目的只有一个:交钱买答案。我所想知道的只有一个,这些丫的又是从哪个丫的手里得到的考生信息?谁来回答我?他们为何如此猖狂?总之,他们能大批量地完整拿到考生的姓名与电话这件事,某些部门总得琢磨一下吧。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大致意思是,如果你在临床技能考核后两三天收到了收买答案、包过考试的短信,那么恭喜你,你通过了技能考核——这要比考务部门的信息提早20天呀!而如果你在笔试完成后两个月收到可以改分数、保通过的短息,那么恭喜你,你肯定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了——这要比考务部门的消息提早一个月呀!能许诺帮助你修改分数的都是骗子,他们只是提前知道你通过了考试,为了讹诈那些觉得有点悬的同学,从而耍出此等招数。
对绝大部分绝不上当受骗的人而言,踏实的看书才是根本。考试是学习状态的反面,它成功地利用标准化的试题,对大家进行标准化的测验,以反映真实的学习效果。考试时,人的思维会被悄无声息的转换频道,每一道题目都成为检索大脑上万医学知识的条件。那些平素看来别无二致的题目,此时要么多了伪装,要么似曾相识,总有谍影重重的感觉,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踏入雷区,万劫不复。因此,你的小心理总有那么点小应激,这让你能全神贯注一些,却也可能呆板僵化。每一道题目,都让你变得谨慎起来,你不再凭借着印象去勾选答案,而寄希望于严谨的分析与理解力,将正确的答案斩获。
实情常常是,总有那么几个选项,让你模棱两可不知所措,像雾像雨又像风。我似曾看到过研究报道,详解过这些现象,一时间又无法查找出来。就我的粗浅理解看来,医学知识点繁杂凌乱,在用600道选择题进行丈量时,很多人无疑会突击式大容量的吸纳知识点,于短期记忆而言,于历经无数考试磨难的医生而言,这倒也没啥。问题是,这些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它们在大脑里是无序的杂放状态,没有得到再加工。没有被理解了的东西,便难于被记忆。尽管我们看了很多知识点,可再度应用时,便再考场熄火了。
不过,近阶段的高强度复习,也犹如《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书中的道理。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在我们的大脑里加入了一些东西,尽管尚未清楚看到从“逾越”到“归返”的转换,可每个知识点总归让大脑建立了一些新的突触连接吧。当然,医学题目很多时候无法靠理解。它们不是数学或物理,你总可以通过运算或力学原理,得到最后的解。医学上,Graham-Steell杂音、Austin-Flint杂音分别指什么,你记住了就是记住了,没办法理解。三个月婴儿头围是40cm,烧伤体表面积、补液公式......记住了就得分,没记住就蒙吧。
回顾两日四场考试。第一单元:良好;第二单元:一般;第三单元:较差;第四单元:正常。考试既然分区块,那便一定有策略应对。有时像押赌注,又像是赛马,就看你怎么保证利益最大化。既然每一道题都能拿1分,那便没有大小之区分。换言之,那些看上去很拗口的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心理人文,往往是拿高分的最重要部分。换言之,花半天就能看掉这些内容,往往比用一天半在生理生化微生物病理的投入上更加重要些。当然,较差的第三单元,考的是妇科与儿科,相对得分较少。这是一贯的难点,既与最初教学有关,也与临床实习有关,更与疾病特点不无关系。
考试花絮:1.试卷印刷厂是河北保定的;2.答题卡还是山东大学欧玛公司,13年前中学考试,就用这家公司答题卡;3.试卷收拢后,貌似是装在救护车里运走的。
注:2013年1月下旬,成绩查询为420分。不算高,自然也不算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