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书展现在是书几点零上海展览中心墨菲法则商务印书馆 |
分类: 读书笔记 |
抽空去了趟上海书展。
天挺热的,上海展览中心里的冷气却挺足。今年从前门脸进去的,从左侧边门入了场。只消看一眼,就知道格局与往年别无二致。进门左手是上海各色期刊展览,希落地散着过期杂志,后面坐一或两工作人员。右手边还是浙江出版。遗憾的是,浙江出版像一个大杂货铺,满当的书堆在那里,颇像传统落没的书店一样。
沿着楼梯上了二楼,则是上海各高校出版社。冠之以高校,可实力差距却甚大。自不消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是龙头老大。看那满坑满谷的教辅书,还有那晃眼的“一课一练”在风中飘荡。除此之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也实力不俗。也正是在复旦的摊位上,我寻摸了好几本书。
不过,像前来书展的大部分人一样,我不知羞地掏出手机,对着书的封面咔嚓一张,等着回家上网购买。当然,复旦出的一套“慢说文化丛书”还是让我心动了。思考再三,只掠了本《生生死死》——看来,我是真准备动爪子写生死这件大事了。
上海展览中心这苏联式的建筑样式,显得比较怪异。尽管内部空间大,却时而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在,今年书展的布局仿佛是2011年书展的复刻版。我都怀疑,那些高悬的展示板,都是去年留下来的。这样说有点不尽人意,或许是我的阅读面太窄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关注点。前几天,一家报纸的老师问我喜欢阅读什么书。我想都没想就回答,小说是不读的。看的大多还是社科类,大多关于知识,关于思考的书。其实,小说我也是读的,只是好看的不算多,更没有时间去读。我回顾了下今天书展之行,这样几本书还是被我记住了,《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现在是书几点零》、《男女女女》、《心灵之扰:精神疾病小史》、《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
如果对前往书展的人群做一项调查,青年人真的不算多。我所言的青年人,除外那些学生。最多的人群,大概就是高中生与40岁以上的人。而各家出版社堆放的书,要么向中国传统文化伸爪,用同样的老祖宗资源,出各种不同封面的书,来滋养我们这群并不怎么愿意回去的人。要么,则是简明易读却并不科学的养生保健、防灾祛病的中医良方。
因此,如果书展这个市场够大,应该设置更细分的专题性书展,这样才能提高书展的质量。眼下,这边厢《散养的孩子也成功》正用活人现身说法,那边厢《太后与我》的作者与译者正兴高采烈地与诸位谈性爱。再走两步,只看见一条长龙折了两个弯,尾巴都快撇到展馆外面,人人怀里一本唤作《古剑奇谭:琴心剑魄》的玄幻书,等着签名。哎!
至此,不禁又想问个问题。干嘛要读书呢?曰之喜欢二字,似乎并不完全合格。饶若带些目的性去读,倒也不算功利。在人生每个阶段,所要读的书大概是不同的。就像初为人父的我,在几家地图出版社的摊位上迈不开步了。看着那硕大的中国与世界地形图,抚摸着那颜色棕黄、凹凸隆起的青藏高原,真想立马入手一张,乐滋滋地拿回家让芦柑对这世界的知觉更具体一些。有一家出版社,别出心裁的绘本式地图,则赋予了地图灵动的特征,也值得关注。
书展上,你总会去观察人。你会觉得喜欢看书的妹子们,胸中丘壑更加诱人。你也会偷瞄几眼身旁的人,看他们都翻动哪些书籍。有一位年轻姑娘,在认真挑选着关于哮喘与糖尿病的保健册子,并让同行的老者抓紧来看。有一位姑娘对着商务印书馆出的《小逻辑》,轻声与身旁男生说,你会看这本书吗?还有一位阿姨见我对《吴孟超传》感兴趣,连忙说:这个人厉害,得了国家一个大奖。我嘿嘿一笑,我知道。她又说:是同济的还是二医大的?我满脸黑线了......
对了,主办方今年办了几件贴心事。其一者,买书后可直接在现场快递回家,省去劳心劳力之苦;其二者,现场有wifi可供上网。遗憾的是,我在多处测试,却未能成功。其三者,信息化触摸显示屏增多了,可用起来还是显得比较原始。
总之,书展就是一个集市,是各色书籍的大杂烩,绝非俗事,也不高雅。饶若没了它的存在,还真像缺了点什么。可它真的在眼前时,却又不让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