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boss美国心肺复苏通气道麻醉网中国医师协会 |
分类: BOSS发问 |
http://www.anaesthesiacases.com.au/freestyler/files/generated/Intubation_1_497cc7e9f0f18_w235.jpg对麻醉医生而言,困难气道是永恒的话题。人活一口气,麻醉医生掌管的便是这口气进出的气道。因此,再怎么强调气道的安全性也不为过。比如说,任何一位拟考本科室的研究生,在笔试或复试题目里,必然有一道关于困难气道的处理。当年,我对这个问题的书面作答滚瓜烂熟。现在想想,当时回答的只是定义,与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空中楼阁。等真的工作了在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一个临床思维的考察题目,是对一个麻醉医生应急状态的下的处置能力的一种考量。
今天早上交班,BOSS再度对困难气道发问。他的问题是,麻醉诱导后,突然发现挤不进气,眼瞅着氧饱和度往下掉,你怎么办?显而易见,诸位医生都和我一样,将头深沉的望着地面,尽量减少与BOSS的目光接触——不抬头,坚决不抬头。就像这图说的,“绝对…不能…有…目光…接触”。BOSS的问题,大多设置与麻醉紧急状态下的反应与处置,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或背景缘由。饶若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会一直点人名问下去,问下去,再问下去。然后,来一句“我就不信没有一个人说准”。再问下去,直到出来一位“终结者”,让BOSS感觉到满意。
http://s14/bmiddle/58cc7593gbd472128f19d&690
在我看来,“挤不进气”这个现象,其实挺complicated,要分是麻醉机与患者两方面因素。就在我大脑酝酿前一句话时,BOSS已对开始回答此问题的麻甲(麻醉医生甲,“麻乙”、“麻丙”你也明白了肯定)说,“麻醉机没有问题”——看来,只能从患者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我是手术间麻醉医生,首先会派护士叫人,叫上级医生。同时,继续托下颌、扣面罩以排除先前此动作不良嫌疑;手控模式下或单手通气尝试,但大多选择让其他人员捏呼吸囊尝试通气阻力,若阻力尚可,则心可悬下;若无法通气,转身拿口咽通气道并置入,大多应可缓解。若无法缓解,嘱人同时听诊双肺,查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等出现,通过一般体征确定肺部状态……
就在我这样想着时,“终结者”很快出现了。麻乙、麻丙的回答让BOSS甚为满意。总而言之,最重要的第一条是call for help。关键时刻,喊人总是没错的。这一点就连在2010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上,都是如此说明的,第一步是叫旁人打急救电话。随后,便是继续托下颌,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以解除可能的口咽部梗阻;若仍无法通气,可直接尝试气管插管操作;若插管尝试失败,可行置入LMA以解决暂时通气问题;若LMA仍无法有效通气,可行环甲膜穿刺,予以临时建议通气装置,以至少保证患者不缺氧。当然,还有最后的招数,紧急气管切开。
嗯!饶若真的用尽这所有的招数,且排除了非患者的因素,那可真是天要亡你了。
BOSS此问题的源头,许是来自上周末在广州举行的“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未能前往聆听,却不耽误学习,会议视频早已在网站上可以观瞻。来自美国UCLA的麻醉医生夏五一(Victor
更多资料,参考:
麻醉祥子的博客:青年医师读书会第一期:气道管理(四)
云南麻醉网:http://www.ynanesthesia.net/Ncontent.aspx?newid=438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yOTE5NDE2.html
PS,此篇为新系列文章“BOSS发问”的第一篇。希冀通过临床上BOSS关注的有趣话题,予以忠实记录并呈现于此。既是资料收集整理,也是再学习过程。只希望,没有错记了内容与观点,反而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