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基础科学领域两撇胡子会议厅 |
分类: 从医者言 |
来了北京,呆42小时,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国际感染危重病大腕齐聚北京。感受很多,无法一一,只好挑拣二三如下。
其一,此领域内的露脸大牛,大多并非绝以实验室为就主体。他们大多从事临床危重病,同时搞搞实验室研究。这样既保证了秀场露脸率,同时还带些学术的味道。从两天参会情况亦可见一斑。会议现场,专门分为基础科学,还有一个“与教授交流”的临床板块。天可怜见,基础科学的会议厅门可罗雀,气氛冷清,就连讲者都有掉书袋的嫌疑;可是,“与教授见面”却十分火热,人们簇拥着,欣赏台上颇有“壮怀激烈”之风的教授越来越high。
其二,也是八卦通报会。此等爱好者,以huangwei98为代表,详可参见其博客。我听到的一例是,十几年前H教授在感染领域的最重要一篇论文,开创性提出此类患者死亡原因的论文,最初投稿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尽管今天的讲者Fink正是当年此篇文稿审稿人,且给出很高的评价。遗憾的是,文章最后仍被拒绝了。
最大的吸引力,或许是国际性论坛的举办地,挪到了中国北京。这方便了你我的参会,却骤然发现,international到了内地,只能是local。上台秀学术的,多是此领域的大佬牛人。因此,此番会议的最大收获,或许是能将那些在网络上如雷贯耳的领域内专家大牛,在现实中打了照面。比如,光头Fink教授颇有H教授风范,Fink教授声音细尖,倒没H教授那种雅致。来自欧洲的Vincent教授,绝对是专业级演员,处于此领域演讲水平顶端。当我坐在那间人满为患的会议厅后方,觉得此教授若多两撇胡子,那就是希特勒式演讲。颇具有鼓动性质,肢体语言多样,带着不容置疑的气魄。
其实,咱国人做的该领域内研究也不算差。差的是如何用恰当合适的学术表达方式向国际友人们展示。我们的研究者们,就连穿个西装上台站两分钟,都觉得困难重重,何谈絮叨一刻钟时间,再历经三两问题的轰炸呢。
会议做出了很好的区分,内容、条块的设置也很恰当。遗憾的是,在工作日召开会议的弊端是,大量的国内研究者与医生,无法脱身繁重的临床工作前来。那些亟需学习的青年医生们,更是坚守一线的主力,分身乏术。那些派头十足的学术大佬们,尽管频繁现身学术会议现场,却颇如旌旗一展,多做招风之用,并无实质性、有深度演讲或提问。anyway,一切都算ok。毕竟,若从该领域进展来看,此番会议并未提供更多的教益。
于我而言,此行学习目的已抵!当然,我想也必定会成为站在此等讲台上的人,我坚信。不过,我倒想成为“小黑屋”里的掌控人。他们掌握着不少与会者的耳朵,他们就是同声传译。从我个人感受上,这有些“邪恶”气息的掌控者,是我羡慕与努力的对象。
还是说说北京吧。07年10月底前,第一次来北京,气温零度上下,那时我确立了北京很糟糕的印象。昨晚,倒突然有了改观。站在2号线阜成门站厅,巨大粗壮的廊柱,长而深大的展厅,列车并无呼啸而至的气势,而是不急不徐的稳当停靠。这是与上海完全不同的气象。也才发现,以前不喜北京,完全是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固定印象,套用到对北京的感受上。这无疑阻隔了自己发现与感受北京的敏锐度。若带着比较的心态,北京永远瞧不上眼。而今我得说,北京饶若呆久了,确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