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

标签:
荷兰搞笑诺贝尔奖过山车可乐呼吸困难健康 |
分类: 媒体撰稿 |
在每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前一礼拜,美国会出炉一份另类诺贝尔奖,叫做搞笑诺贝尔奖。若把正牌的诺贝尔奖视为电影界的奥斯卡奖,那搞笑诺贝尔奖则是金酸梅。今年的搞笑诺贝尔颇有看头。首先,终于有中国大陆学者得奖,广东昆虫研究所张礼标领衔的一项研究获得生物学奖,结论是犬蝠的口交能延长交配时间;其次,荷兰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成为"双料"诺贝尔奖得主。此前,他用磁性克服重力,使一只小青蛙悬浮在空中而获搞笑诺贝尔奖;今年,他则因"二维石墨烯材料实验"的创新与导师稳定诺贝尔物理学奖。
搞笑诺贝尔奖看上去很有娱乐精神,很山寨无厘头,但研究主题和内容却是正儿八经的坐而论道,严肃正经。只不过,被搞笑诺贝尔奖看中的成果都很有喜感。以我所熟悉的医学为例。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Simon
Rietveld 和蒂尔堡大学的 Ilja van Beest,理由是他们用实验手段证明:坐过山车竟能减轻哮喘症状!
人们都知道,哮喘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息息相关的心身疾病,既需要药物治疗,还必须精神心理调节。有的人在出现哮喘先兆时如果充分放松、安静休息,情绪稳定后竟能避免哮喘发作。而有的哮喘由于随身携带抗哮喘药物,心里自觉上了一道保险,哮喘发作竟也减少。如果突然发现忘带药物,却可能因一时紧张而突发哮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说的也正是类似道理。
坐过山车是一种刺激,它或能唤起紧张恐惧,或能让人兴奋。不管怎样,它能让人发生情绪上的变化。那么,如果把哮喘者放在过山车上转上几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他们招募了40名喜欢坐过山车的女大学生,其中25人是重症哮喘者,另外1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非常有趣。在坐上过山车前,所有人都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但玩完过山车后,哮喘者出现的正面情绪(如高兴)更为强烈。所有人在玩过山车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而过山车玩完后哮喘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达到顶峰,随即却又出现了好转。研究者认为,玩过山车之前的负面情绪,虽然诱发了呼吸困难,但走下过山车时的正面情绪,却又使他们转危为安。换言之,正面情绪的确有助缓解女性哮喘的呼吸困难症状。详见我此前的解读文章
《哮喘大战过山车》
这项研究成果在四年前发表,在今年获该奖前,很少被他人引用或谈起。现在,它的确一炮而红了。对不少喜欢刺激的小孩而言,他们终于可以面对担忧忡忡的父母说:"科学家都说了,坐过山车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能减轻哮喘!"
相较而言,去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社会传播效应更强--美国一名女科学家发明的防毒胸罩夺得公共健康奖。更为惊爆眼球的是,她在颁奖现场从身上解下两幅胸罩,三五秒间化为口罩就戴到几位正牌诺贝尔奖得主脸上。当时,接受这一礼遇的包括土耳其文学家奥罕·帕慕克。作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亲历者,这款胸罩的发明人博德纳表示,这种胸罩在遇到火灾、尘暴或流感病毒时可救急使用。在关键时刻解下这样一款胸衣,变作两个口罩,自用一个,另外一个能救身边最心爱人一名,多么科学的浪漫!
而在2008年,两项有关"可乐杀精"传言的研究,问鼎当年度搞笑诺贝尔化学奖。很多人都听说过"可乐杀精"的传言,有些有生育后代重任的男青年还因喝可乐被家人侧目。不过,科学家用较精确的实验推翻了这一奇谈怪论。来自台湾荣民总医院的一位医生,用五种不同配方的可乐对精子展开围剿,结果发现大部分精子活力依旧,精子很难被可乐杀死。"可乐杀精"的传言不攻自破。详见我此前的文章 1,2
当年另一项颇有意思的获奖研究是"假药,还是贵的效果好"。在这里,"假药"只是一种直译,它指的是"没有药效的安慰剂"。研究者找来82名志愿者,告知他们将服用FDA新批准的一种镇痛药。不过,其中一半听到的说法是,这种药片很昂贵,一片就得2.5美元;另外一半则被告知,这种药片很便宜,一片只有0.1美元。由于人们天然的心理期待,天然认为贵的一定效果好,结果就得出了这种结论。换句话说,两种完全相同的、毫无镇痛药效的小药片(成分或许是糖衣淀粉片),只是因为价格的贵贱之分,便造成患者主观上的疼痛减轻程度不一样。而事实上,这两种贵贱不等药片一模一样,毫无差别。
这项研究对医生和一般读者都具有启发意义,它解释了很多病人为何在选择同类药物时,更倾向于价格更贵的品种。此外,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价格具有神奇的心理魔力。价格会给人们造成物品质量或效益上的期许,即所谓的"一分钱,一分货"。这种心理上的期许感,会影响人们的主观体验。而在这项研究里,相信价格昂贵的药物镇痛效果肯定更强的人,自然就觉得没那么疼了!
更多文章,请参见《中国新闻周刊》网络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