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邮件反应

(2010-08-25 10:56:30)
标签:

大牛

通联

猴子

地址域

网络邮件

今早,收到两份要我小命的邮件。第一份,是某领域学术大牛“踢猴子”(关于猴子之说,可参见《小强升迁记》)。原本,对他而言简单到极致、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他邮件里说:我已罗列文献三篇,你可照此写作。我已让秘书安排时间,下周我们碰个面!当时,我就震惊啦!大牛就是会“踢猴子”,懂得将这种简单活计下派,交由具体责任人完成。

第二份邮件,是某统计学家发来的。他说,我们碰个面,15分钟后在我办公室。天可怜见,我没有邮件自动提醒功能,要是我当时未开邮箱,将难以做更多的书面准备来同他谈。一刻钟后,我匆忙打印好一些材料,到达底楼的会议室。这位颇懂生物统计分析的教授,金黄的头发服帖的趴在脑门上,他肥硕的身体却没练就一副心宽体胖的态度。事实上,他非常严格又类似飙戏一般的,将我的研究计划书批的一塌糊涂。直截了当的说,就我目前这状态,还是集中心力在动物实验上为好,少去碰些艰深难搞的临床话题。

当时,我的老板只能帮腔,整个思路和实施都是我在做。换言之,我浪费着巨大的应激能量,来倾听他的断语。当对话结束时,我真有些两股战战之感。出了门,老板说他刚才说了美国谚语,pray的时候下什么大雨之类的。换言之,我的计划准备太差劲,岂能不尝败绩呢?我颤颤的回到办公室,有点蔫巴!前期投入的不少时间与精力,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老板也关切的问,你到底是做还不做?明天给我一个肯定答复!

如您所见,上述两件事情贯穿了小半个上午,这些指令的发布基于网络邮件,无声无息的抵达某个网络地址。在我看到讯息后,引发一连串的现实动作。对我这种善于写邮件,不善电话解释的人而言,这真是个好办法。一个月前,当我准备前往黄石时,我坐在电脑前给老板发邮件,bla来bla去,我的老板就在离我直线距离三米开外(中间隔着一堵墙和实验架)。我们来来回回交手好几封,内容激动讨论到不行。

事实上,我在这里的大多数日常活动,皆是通过邮件上传下达完成,无论是实验室会议,还是订购一管细菌,抑或是楼层实验室主管提醒某个仪器或房间修理等信息。他们无声无息的在键盘上完成,在网络比特海里遨游到指点地点。你就站在那里,接受各种指令!在传统的邮寄、电话、传真之外,邮件提供了一种默默无声却速度最快的信息通联方式,他没有时差不舍昼夜,只要连上网络,就能处理事宜。

邮件带给我无限欢乐,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迅速解决问题。只要你发问,对方的邮箱地址正确,一般在几小时内便有回复。更欢乐的是,他们的回复既具有专业价值,又显得平易贴切,让人十分受用又获益良多。在这里我叨扰过很多人,发邮件请求图书馆员帮我分析题目,发邮件给某本书的作者赞美其大作,发邮件到某软件公司指出其bug......而在国内,只有同很少数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通联效果。他们也是邮件一族,每天都会查收邮件。遗憾的是,也有很多人没有每天按时查收邮件的习惯,发了邮件还得短信催促一个,对方才会看。

在我来这里的第一天,整个楼层的网络管理员,就贴心的将我的电脑设置完毕,包括电脑登陆密码、网络用户分组、邮箱地址和密码等,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edu类型邮箱。遗憾的是,国内的不少大学或学院的老师,却很少用@edu邮箱。至于原因,首先可能是国内靠网络联系事宜的普遍性仍不高,其二不少大学邮件组建设并不完备,其三很多人也压根没想过申请这种类型邮箱。我想,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学术机构而言,使用具有本单位地址域的邮箱,也是一件很“面子”上的事。域名代表着机构来源,一个后缀是126或163的邮箱,很可能就被国外学术大牛的邮箱视作垃圾邮件(我有过教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国三七周
后一篇:小龙虾恐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