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谁

标签:
标本液氮冰箱冷冻室布隆伯格 |
下午,Jackie找我有点事。她正准备清理-80摄氏度深低温冰箱中的试剂与实验样本。她挑拣出乘装有各式试管的盒子,手指利落的在覆满冰霜的盒子上摩挲着,查验分属何人。另外一堆各式各样的小袋子里,装有我的宝贝,那是每次实验积攒起来的血清。它们被冻起来,留待以后再次检测使用。
由于将一个尚属常温的大铁盒放入冰箱,冰箱温度不一会便回缩到-50摄氏度。此时,冰箱开始发出警报。Jackie快速的按下静音键,继续手头的工作。没出两分钟,BOSS与另一位实验人员走了过来(当时,我惊奇坏了!他们怎么知道的)。原来,这台冰箱处于联网状态,当发出警报时,会即刻将警示信息发到负责人拷机上(哈!有点意思)。
这次样本转移,我挑拣着集聚的物品,扔掉不少小管子。每一管血清背后,就是一只小鼠。我拿起来看两眼,快速的做着决定:保留还是丢弃!几年前,国内Boss常常对我们说,要注意标本留存。那些从患者取来的血液或标本,都会在将来发挥功用。他们是科研的原初材料,像一块璞玉,等待着你来切削打磨。遗憾的是,想法虽好,实现却难,原因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标本的获取程序复杂,既需要靠得住的实验好手,按时固定的长年累月,也需要临床的知情同意与良好沟通。其次,获得的标本,需要及时处理,随即深低温保存。可深低温冰箱价格高昂,是耗电大户,若只为保存标本用,性价比是否值得。
以往,我的师兄大多采用液氮保存。那需要你每隔几天,就得用手推车去医院的液氮存放点,去“打满”一罐子液氮。随后,将取得的肝脏、心脏、脑、肺等组织悬吊其中。这种方法既累人又不靠谱。后来,Boss一狠心终于购入一台深低温冰箱,解大家燃眉之急。
冰箱像是大垃圾桶,人们喜欢往里面放,很少及时清理。没过一段时间,总有人会没头没脑起来,忘记对试管/样品袋编号,终致无法查对,最后只能丢弃。不过,即便管理的当,长年月累之下,储存的巨量标本常会让当事人吓一大跳。尤其是,当医学研究职业将尽或行将就木时,如何处置这些标本便成为一桩难事。
7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说的正是这个问题。在题为The Legacy
Plan(《遗愿计划》)的文章里,作者由1976年诺贝尔奖得主、费城Fox Chase癌症研究中心的Baruch
Blumberg(巴鲁克·布隆伯格)入手,交代了这位发现乙肝病毒并发明乙肝疫苗的医学大牛的标本储存历史和烦恼。年届85岁的布隆伯格,身体尽管硬朗,还时常活跃在实验室,但后事还是要考虑。他的宝贝之物、四万五千份血液样品,在他离开后总要有所归属。
这批占据三个半巨型冷冻室(每个冷冻室长宽分别为三米)的标本,既是他成就功名的瑰宝,又是难以割舍的烫手山芋。首先,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也为此烦恼纠结。有无数的拟将退休的研究者,申请要求NCI保管他们收集的各种癌症标本。其次,标本的转赠也是个难题。作者举例谈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前列腺癌研究者William
Catalon当年去职前往芝加哥西北大学时,准备带走大量标本,最终经过法院裁决后,这批样本既不属于患者,也不属于研究者,属于研究机构所有。这个案例前后反复多年,当年热议非常,是判断生物伦理的一个好案例,尤其值得细说。尽管标本转赠和储存难度很大,但这批最早于上世纪40年代末就获取的血液样品,依然能用于新的研究。简单点说,这世界还完好保存六十年前美国大兵血液的,可没几家。
(不写了,纯算做资料存储,饭后闲抹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