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标签:
健康急性阑尾炎爱迪生张学良爱德华七世脓毒症 |
分类: 从医者言 |
身在海外的访问学者,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生病。首先,生病就是“非战斗减员”,既让访学生活徒添烦恼,又远离祖国无所依傍;其次,医疗制度的不同,看病程序和方式又全然陌生,若没合适的医疗保险,去一趟诊所,看一次疾病,足以让你心疼肝颤的要命。简单点说,价格死贵死贵。
我老妈告诉我,在外面,一定要好好吃饭少生病——这是颠簸不破的绝对真理。跌打损伤之类,只要运动时勤加注意,减少冲突对抗,还能良好控制。至于普通的感冒,咱也能对付一下。可是,腹内那条阑尾若是突然躁动起来,倒是谁也控制不了。
这几天,某位医生横遭急性阑尾炎。作为危重病医生,他对自己病情既有跟进,也能把握。起初,只是上腹部不适疼痛,他以为是吃坏东西,急性胃肠炎而已;随着腹痛的弥漫进展,他否定了前述诊断。全腹的疼痛,任何人都难以抵抗。最终,他自我诊断了一把急性阑尾炎,昨晚在医院动了手术。
莫名担心阑尾,全因你压根控制不了它。医学教材上说,阑尾管腔堵塞是其发炎的主因。而阑尾管壁的淋巴滤泡增生或管腔内有粪石或结石,则是管腔阻塞的两大常见原因。由于阑尾管腔细长,开口窄小,再加上不同程度的蜷曲或结构变异,从而使阑尾成为一个爱好发炎的主。
阑尾要发炎,肚皮要挨刀!如何才能及早的发现急性阑尾炎呢?这个答案其实不难获得。急性阑尾炎的最典型症状,称之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不过,最开始时大多是中上腹疼痛,数小时后便演变为位置固定的右下腹痛,甚至是弥漫性全腹痛。这种疼痛是无法抵挡的,你甚至都不敢按压自己的肚皮。因此,当你自觉肚皮发紧,疼的要命时,尽早去医院才是正解。
“阑”有残、尽之意,阑尾即为盲肠的残端末尾。很多人认为,对现代人类并无功用的阑尾,只是进化的遗迹而已。按照达尔文的观点,阑尾原本有助于草食性动物消化树叶等所含的纤维素。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阑尾已无用处。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有研究表明,对儿童和青年人而言,阑尾可算是个免疫器官。阑尾还含蕴着丰富的益生菌。人在腹泻后,肠道菌群平衡会被打破。此时,益生菌就可会从阑尾释放到肠道,平衡菌群失调,缓解腹泻。
暂且搁置这些争议不谈。毫无疑问的一点是,阑尾发炎感染时,简单的打针吃药难以奏效,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便是开刀切除它。某种程度上,急性阑尾炎就是人体内的小型定时炸弹。它虽然不足以致命(一般情况下,拖延病情者、老年人除外),却是让很多年轻人肚皮横遭一刀的最常见方式。
总体来说,阑尾炎手术算是小手术(但也不能轻视)。他昨晚的急诊手术,今天下午出院。想想这位医生的横遭一刀,我开始担忧起自己的阑尾来。有说法称,很多海外劳务输出者,在出国前都会将阑尾先行割掉。毕竟,谁都说不准哪一天阑尾会和你过不去。有数字显示,中国人阑尾炎的发病率为4%,急性阑尾炎偏好中青年(20~40岁)。仔细回顾下你的大学生涯,应该能找到不少生急性阑尾炎的例子。
医学院大三的实验动物课上,其中一个项目正是阑尾切除术,实验对象是犬(也就是狗,犬是医学课本的正规说法)。犬其实没有阑尾,但它长管状的盲肠,形似人类的阑尾。遗憾的是,每只犬只有一条盲肠,所以谁担当主刀、一助、二助都得商讨半天才成。
对即将毕业的医学生而言,谁要在实习期间曾主刀过几台阑尾切术术,大家肯定刮目相看。当然,这都是很久远的事,放到现在肯定不会被患者接受(还可能吃官司)。不过,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都有着青嫩的实习生涯。实习生能被放手做阑尾切除术(旁边肯定有主治医生把关),肯定是心理素质佳、刀下功夫强、外科功扎实的哥们。
遗憾的是,我当年的外科学习阶段,倒一直身居二/三助位置。这个角色的功能,就是手中持有一个拉钩,身体长久保持某个姿势,以便暴露手术视野,方便主刀医生全神贯注的开刀。不过,我现在倒成了一位“作恶者”,专门拿小鼠的盲肠做文章。将它的盲肠分离出来后,我会用线结扎,然后用针头穿上一两个孔,再将盲肠内容物挤出一点点,这被叫做盲肠结扎穿孔(简称CLP),是研究腹腔及全身感染、脓毒症的经典模型。
在医学史上,最著名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当属爱德华七世。1902年,身为英国国王的爱德华七世,阑尾被切了下来。而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急性阑尾炎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教学道具。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37-139页),讲述的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的一件事。他的妈妈生了急性阑尾炎,病情十分严重,必须马上进行手术。然而,房间内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小爱迪生急中生智,利用镜子反光把昏暗的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
毫无疑问,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教育大家要爱动脑、乐动手、善发现。遗憾的是,这仿佛是个生硬捏造的故事。首先,急性阑尾炎的英文acute
appendicitis首次出现在牛津词典,还是在1885年;急性阑尾炎手术首次被医生描述,则是在1886年。生于1847年的爱迪生,若真是打灯帮助妈妈的阑尾炎手术,那他至少已40岁。当然,也有人辩称,尽管此前没人使用过这个词,但并不意味着医生就没进行过类似的手术,只是医疗文献没有记录而已。换句话说,“爱迪生救妈妈”并不一定是瞎扯。这段争吵,现在不了了之,成为悬案一桩。或许,得找到写这篇文章的人,问个明白;要么,时光倒流穿梭一下,问问年幼的爱迪生吧。
我想,在急性阑尾炎进入医疗视野,被正式描述之前,依然有为数不少的急性阑尾炎病例。或许,它们被替换成其他描述形式,抑或就硬生生感染、休克、痛死了事。我很想查阅中国的急性阑尾炎相关资料,可惜所获无多。不过,我们将人体肠管上的这段小尾巴,叫做“阑尾”,真是信达雅。
我想阑尾切除术,在民国初期可能便已出现(未能找到文献资料,仅为猜测)。有记载说,张学良被囚禁贵州期间,就曾犯过阑尾炎。1941年5月,张学良因患急性阑尾炎,而被送入贵州中央医院治疗。由于治疗延搁,阑尾化脓形成局部性腹膜炎,只能首先开刀引流脓液;两个月后第二次开刀,一举将阑尾切除。为了治疗方便和免除颠簸之苦,张学良提请留在贵阳,得到蒋的批准。出院后,张学良就住在紧靠市区的黔灵山麒麟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