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情?怎样和孩子共情?---赵巧云
(2014-11-05 16:23:38)
标签:
育儿 |
分类: 生活感悟 |
共情的定义
共情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有人说共情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这是非常贴切的。
共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共情的前提是真心。
共情是一种能力,理解对方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技巧,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才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共情是一种共鸣,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我认为悦纳的核心是共情,所以共情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总说利他心的重要,而共情正是利他心的基础,对方难过的时候,你共情都给不了,谈何帮助?谈何利他?共情也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共情中父母降低了自己的年龄,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信赖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同、被相信、被心赏,让孩子内心接收你,愿意告诉你所有的话。关系好了,什么话都好说,在共情的基础上,再和孩子讨论错在哪里,犯错的原因,怎么改正,就容易解决问题了。共情,就是在践行人比事重要,关系比问题重要。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所以一个具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一定具有倾听能力。
孩子犯错后,不是自己发泄而打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自己认识都自己该被揍。这样就达到共情了。人不会做自己认为错的事!任何错误的行为背后都有正确的动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而是帮助孩子去认知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常见的几类破坏性沟通
否定式:那个小弟弟很讨厌
——怎么会呢,我觉得他又聪明又可爱呀
评价式:今天太生气了,因为讲了一句话就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
——本来就是你错了嘛!我看老师罚得对。
指导式:我已经跟小明说对不起了,可是她还是不跟我玩
——不要放弃,你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
指责式:妈妈,我真想把阿明暴打一顿
——怎么可以这样?打人是粗鲁的行为吗?
排斥式:“我们老师总是训我们,骂考试不好的同学是笨蛋,我觉得他不是个好老师。”
—— “你怎么可以这样批评老师?不管怎么样,他总是你的老师。”
劝诫式:他抢我的玩具,我不跟他好
——小朋友应该相亲相爱,有好的东西应该一起分享
诊断式:我觉得老师喜欢她们不喜欢我,她们都比我好
——你这是自卑,要对自己有信心
盲目乐观式:妈妈,我害怕六一表演那天我会紧张
——怎么能那么没有信心呢,妈妈相信你一定行的
过分消极式:这次考试没考好我很难过
——你的成绩很不乐观,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糟糕的。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总想着沟通,其实是执着于问题的解决,执着于结果,是说服,是控制,是包办,只关注于自己的感受,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倾听、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来看下面两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很多家长都期望与孩子取得良好的沟通,其实沟通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能力,爱的能力。
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共情的原则
1、明白孩子的个性及能力
2、尊重孩子的观点和选择
3、倾听时要全神贯注
4、对孩子的过激的情绪和语言不禁止,不评判
5、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行为
共情的步骤
1、简短的回应
哦,是这样啊
嗯,你生气了
2、重复内容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3、认同感受(给情绪命名)
“你是不是感觉……,因为……”
“你感觉……,因为……”
“你感到……,因为……”
“对你来说真是
“你当时一定很……”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4、传递关怀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要不要我帮你.......
5、提供参考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6、解决问题
你觉得怎么做才不会......
有什么办法能......
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
因为被父母理解、接纳的时候,孩子的内在会有一种安全感,他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人在感到安全的时候才会更自由、更开放、更坦诚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接下来,因为你的情绪和情感得到了释放,孩子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和指导。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有能量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的情感和体验。
拿今天这个家长的问题举例:
问题2:赵老师,您好!我是1个11岁男孩的妈妈,一直以来,孩子都喜欢顶嘴,以前是和外婆顶嘴,现在发展到和老师顶嘴。(比如:老师说要他上课不要讲话,他就会反驳老师,是边上的同学先讲小话,后面他才讲的。或者说,他不是在讲小话,而是在告诉后面的同学,要后面同学把桌子摆整齐)。而且,老师声音越大,他狡辩的声音就越大,甚至可以说是咆哮课堂。事后跟他谈,他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事发当时孩子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反省了一下,是不是跟我的家庭有关,孩子从小是外婆带,外婆很严厉,一点小事就要批评责骂,小时候我和他爸爸下班回来,孩子跟我们哭诉,我们为了维护外婆的面子,都没有让孩子把事情说完,就打断了他的倾述,说外婆打的好,你不听话,妈妈还要打。是不是因为从小就没有给孩子一个倾述的环境,导致了孩子今天的顶嘴。其实孩子平时也挺关心人,明事理。只是一激动就控制不住了。请老师指点。我应该怎么做?
孩子之所以形成今天的状态,就是因为他对外婆的情绪没有得到认同、理解和消化,长期积累,于是孩子用各种方式来对抗。当时如果妈妈能够与孩子共情,今天孩子就不会表现得这样“无理”。
1、简短的回应
宝贝,你生气了吧
2、重复内容
3、认同感受(给情绪命名)
你是不是感觉很委屈,因为外婆误会你了。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外婆对你很重要。
4、传递关怀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要不要我帮你跟外婆解释一下?
5、提供参考
你说的很对,你看能不能这样?……
6、解决问题
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来讨论一下,确定12345。
ZG与YJ夫妇的儿子在假期与表弟之间发生了不愉快,儿子把鱼汤泼在了表弟的身上,妈妈非常生气,把儿子吼了一顿。把侄儿送往医生安顿好回来,看见房门上贴着“精神病房”无医师。妈妈无奈、伤心、焦虑、担心交织在一起,在研修班上哭得泣不成声,当时妈妈的哭多半还是为自己的委屈,为自己的不容易。别的不说,现在我们来演练一下,当时如果采用共情的方法,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1、简短的回应
儿子,弟弟让你生气了吧
2、重复内容
弟弟和你抢鱼,你有情绪了,是吗?
3、认同感受(给情绪命名)
你是不是感觉很委屈,因为妈妈吼你了,当时你害怕,担心,我没有理解你的感受,是我不好,我向你道歉。
4、传递关怀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5、提供参考
要不要我陪你去给表弟道歉?
6、解决问题
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补救措施?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来讨论一下,确定1234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