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用一生告诉你,仅仅只有工作能力是不够的

(2019-04-01 18:58:33)
分类: 光影日记、读书笔记

他用一生告诉你,仅仅只有工作能力是不够的

韩信,一个军事上的天才,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公元前206年的汉中封将,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与后来张良的下邑画策,共同奠定了汉王朝的战略部署。自此,他成为汉军阵营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率领汉军出关,平定三秦,直捣楚都彭城。这年,他才24岁,还有一段辉煌的功业等待着他去创造。

正如韩信在汉中对策中,说道: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
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其实莫不是道出了他的心声,他需要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他有一身武勇,满腔壮志,他要封侯拜相,荣归故土。

韩信得到了这个机会,施展了他的抱负,他谋略过人,征战中从未打过败仗,这也造成了他自恃功高,过分看重功名的一面。

在瑞.达利欧的《原则》中说,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大机器里运行的小机器,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人有两种身份,一种是作为机器设计者,一种是机器中的工作者。达利欧说,大多数人一直把自己看作机器中的工作者,其实成为自身生活的良好设计者和管理者,要比成为机器中的工作者重要得多。

按照这个模型,韩信是一个卓越的工作者,他在前期的工作,适应了大机器的运行,逐鹿中原勇者胜。当时天下未定,除了汉楚争雄,还有几个大的诸侯,他有几次单干的机会:一次是不回报而自立为齐王;一次是蒯通献策,劝他自立,被他拒绝;一次是固陵对决时,不如期而至,坐等划界封王。他判断自己的价值和位置,既忠于刘邦,又适当的制衡一下,求取最大的利益。

但是,当刘邦赢取天下,大机器的运行职能也相应改变,而韩信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小机器,上一个阶段的目标是求取功名,结果实现了,那么这个阶段,功名已经无可复加,目标应该是安身立命,结果却是被诛杀,灭族。

来看韩信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首先是收留楚国亡将钟离眜,犯了大忌,在这件事情上,韩信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当初刘邦悬赏千金,求购季布,敢有舍匿,罪及三族。而朱家却通过滕公,妥善的解决了问题,不仅留下美名,季布还被拜为郎中。如果说韩信忠于友情,就不会最后又取了钟离眜的头,献给刘邦表忠心,只能说韩信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形势的改变。

接着是被押往关中,夺王降候,对韩信应该是一个警醒,他还有机会调整自己的目标,重新设计自己的这台小机器,以求一个好的结果。但是韩信却依然心高气傲,耻于与樊哙周勃为伍;在与皇上谈论诸将时,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而且常常消极怠工,称病不上朝,他即不能像张良一样淡泊功名,远离权力的是非场,又不能像萧何一样采取示弱的策略。他仍然希望,向从前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来制衡刘邦的权力。

最后主动与陈豨联合谋反,此时,他这台小机器完全失控。陈豨并不是一个可以联合的人,陈豨名大于实,大肆养士,受到猜忌,从后面谋反的过程可以看到,他的部将都是一些重利轻义的商人,随随便便就被刘邦收买,而且他也没有长远的战略,刘邦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吾知其无能为也
”。韩信此时手上也没有军队,只不过想凭借释放囚犯和奴隶来造成动乱,指挥千军万马的韩信是一位常胜将军,但没有了军队的韩信,与一只落草的凤凰有什么区别呢?

韩信在带兵打仗时,高瞻远瞩,步步为营,何以在看待自身时,又没有了这种战略眼光?因为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韩信,没有客观看待作为工作者的自己,不高看自己,也不让自己承担不应该的任务,凭感情用事,任欲望指引。特别是当一个人位高权重、或者拥有很大能力,也就是工作能力超强,相应的,他对自己的管理和设计能力,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他的能力越大,越可能让自己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韩信悲叹: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的意思是自己遭受了不公。须不知,这就是世界的规律,现实的真相,是历史这台大机器的运行轨道,而他并没有去顺应这种规律,调整自己,避开灭亡的命运。在临死之前,韩信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自立的计策,但其实,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选择哪条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具有一种设计者和管理者的视角,能够时时根据结果来调适自己的目标,根据目标调适自己的机器,即自己的行动。 

 

他用一生告诉你,仅仅只有工作能力是不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