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本课想到的

分类: 幽室微烛 |
从绘本课想到的

每个初次学习绘本课的妈妈,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反复看课程内容,对照绘本,甚至将要讲的知识点,用贴贴纸记录在侧,以防遗漏。然后,一书在手,天下我有,给孩子讲绘本,恨不得一股脑儿全都灌进去。
但是,天不遂人愿,孩子并不按常理出牌,常常会出各种状况,比如会问你出乎意料的问题,或者对你的百般启发,无动于衷,然后完全成了妈妈一个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绘本课上,学到了很多从前不曾知道的知识点,这点无疑。但是,最初我们只是“知道”而已,我们得到是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与我们的思考发生关系,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就不能为我所用。
正如,我们曾经听过一些牛蛙的讲座,或者一些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但是我们发现其实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别人这样做,不代表你这样做就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洞察到成功的机制。我们看到的只是事情之间的相关性。在《魔鬼思维》这本书中,就揭示了一些成功的深层原因。
这种情况是一种线性思维的体现。我们的体制教育,强调的知识点的记忆,在各种狭窄的课堂习题中熟练运用,从而取得高分。并不强调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比如我们学过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多么难的习题,而在于用它来引导思考能力。它应该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思考工具,在《你不知道的那些科学道理》中,就提到“科学 认知 工具 中 非常 重要的 一个方面 就是 如何 在 广阔 的 时空 维 度 中进 行 思考”。那么,我们体制教育中学到非常多且复杂的数理公式原理,这些科学认知工具,如果都能被运用于复杂的时空度中进行思考,我们怎么会如此简单的理解世界,习惯于如此简单的线性思维呢?
这种线性思维由来已久,却又无处不在。比如,很多人热衷于干货,听各种干货课程,认为这是知识获取的捷径,自己不去读原书,听别人把书中的东西提炼出来。但是,你其实得到的干货,真的只是“干货”,无法与你水融交汇,因为那是别人的思考,别人的提炼。不读源头的东西,进行直接的体验,怎能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关联,萃取出适合自己的干货,成为自己思考的有力工具?
因此,我们在给孩子讲绘本的同时,也要进行国学、历史的学习,以及反应当代前沿思想书籍的阅读,这些都是源头的思想,它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从底层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