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

分类: 幽室微烛 |
思想探源——读《圣经》
1《圣经》是西方思想的源头,圣经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反应在各种文学作品、政治制度、经济流派中。
在中世纪,人们用圣经指导自己的方方面面,基督教的力量是社会中的绝对精神统治力量。启蒙运动怀疑神性,推翻神性,唤起人们自身的理性,知性。但是基督教孕育的宗教情怀,却一直是西方思想的一个特色。
如果说之前,上帝是一个思想保姆似地存在,那么之后,上帝更多的是精神之父亲。保姆是人们在愚昧无知时,不假思索的接受,也无力思考的一种存在。而当人们经过科学的洗礼,科技的进步,自我的觉醒,对自身,对存在,对自由的苦苦追索,最终又归结到上帝的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上帝已经是一个纯粹精神的支撑。
这种纯粹精神上的求索,就是一种宗教情怀,将上帝视为精神之父,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之后的选择,基督教的思维方式的框架没有改变,被抽象出来,赋予新的内容。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具有这种宗教情怀。对自身有纯粹精神的追问,进行自我的修养,让自己不断的接近尽善尽美,这样,就可以不受物质欲望的干扰。
2圣经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其实就是说人是不完美的,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接纳自己,包容别人。这一点,和我们接受的思想是不同的,比如善恶分明、嫉恶如仇,比如树典型,圣人崇拜。何谓善,何谓恶,只有在可以自由选择时,善才是真正的善,恶才是真正的恶。
3、圣经认为天国不在人间,就说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手创造出天国。其实就告诫人们不可自视过高,不可肆意妄为,不要以为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进行设计。
斯密的国富论中,称有“一双上帝之手”在操纵经济的运行,他是告诉人们,不可人为的干涉经济活动,让经济活动自由的发展。人为的干涉经济,相当于妄想建立一个自我设计的天国,与上帝之手进行较量。
相当于老子的无为,上帝之手就是道。
道德问题,也是这样,道德问题应该是自发的,不是可以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