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的作用

分类: 光影日记、读书笔记 |
学史的作用
继前篇《学习历史难吗》,再谈学习历史,对于孩子提高审美的作用。
学习历史,建立历史思维,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人与物,这是一个人鉴赏和分析万物的基本出发点。
哲学大家邓晓芒认为:人的特质是制造、使用、携带工具。人的历史,其实就工具的历史。工具除了物质上,比如石器、青铜器。还有精神上的,比如文学、艺术等。精神工具与人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融合。
那么,当我们欣赏人类的艺术作品时,如果不明白它背后的历史,其实是无法解读其中的奥妙的。
比如瓷器,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标志,瓷器的发展变迁,背后是一部文明的兴衰史。如果孤立的观察每一件器具,而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不能展开历史的长卷,根本谈不上鉴赏。宋朝的汝窑青瓷,精致绝伦,淡雅温婉,背后是宋开朝以来重文轻武的国策,造就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文人阶层的审美修养和境界也非常高,那中大美至简、意味深长的美妙,也必须要在这种繁荣的年代才可出现。
而元朝开始青花瓷,从器具的大小形态、花纹、颜色上,无不体现另一种异域的文化符号。蒙古人豪放,器具要大,花纹要繁复热闹,蒙古人喜欢白色,不懂得细细品味欲说还休的意境。
明朝的青花瓷,随着商船的贸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到达了巅峰,它为明朝带来了白花花的银子,前有土耳其兴起时的白银,后有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后的红利。明朝的青花瓷,在纹饰上,又一次回到了汉文化的中心,国画、写意、留白。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基本上就是一曲瓷器的挽歌了。日本瓷器的兴起,西方科技的发展,工业化的出现,在瓷器制造上,突飞猛进,让我们失去了瓷器的垄断地位,成为代工厂和劣质品的代言,同时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国运的衰败和没落。
当士大夫的风花雪月,当蒙古人的金戈铁马,当郑和的浩荡商船,在一件件器具的背景中出现时,我们带孩子鉴赏的,也许就不仅仅是一件瓷器了。
还比如欧洲的绘画史,中世纪的题材,主要是宗教内容,文艺复兴后,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的题材开始占主导,后来,又出现纯粹风景的画作,这些画作的背后,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段历史的对应,以及在历史浪潮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进化。无独有偶,中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洞窟壁画艺术,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从天上到人间的变化。用历史不变的规律,对应纷繁的艺术作品,发现一些相同的东西,无疑会增加一个人的鉴赏水平,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带着历史的框架,定位艺术作品,丰富了孩子的审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趣,有人文素养的人,这既是学习历史的作用,同时,高品位的鉴赏,也让孩子的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