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妙妈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个人 在 学习 的 过程中, 要 完美 掌握 某项 复杂 技能, 就要 一遍 又一 遍 艰苦 练习, 而 练习 的 时 长 必须 达到 一个 最小 临界 量。 事实上,研究者 们 就 练习 时 长 给出 了 一个 神奇 的 临界 量: 10 000 小时。
目前 还未 发现 任何 一位 世界级 的 专家 在 其 专业 领域 中的 训练 时 长 少于 这个 数字。 人的 大脑 好像 必须 花费 那么 长的 时间 消化 理解, 才能 达到 极其 精通 的 水平。”——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畅销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决定了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中能否取得非凡成就。
首先,它说明了一个人的智商其实并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决定因素,当智商到达一个平均的水平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也就是一个人的专注和努力的程度。
将一万小时花在哪里?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他把人生中的一万小时花在哪里才是值得的,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积累应该从哪里开始?
我们常常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比如说学前的识字、比如各种才艺的培训,比如超前的各种知识性内容的输入,那种一窝蜂似的抢跑,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为了早早完成1万小时的储备,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孩子积累的这1万小时的起跑线,到底是不是这样的起跑线?比方说,如果把现行体制教育看做一个游戏,前面一万公里处有一个苹果园,暂且定为谁先摘到苹果,谁就是赢家,规定抢跑不犯规,那么会有很多人抢跑。但是我们想想,如果太多人涌现这个苹果园,能够遥遥领先的又有几个,剩下的大多数都是陪跑。而且当如此多的人涌向苹果园,那么苹果还值钱吗?难道我们让孩子耗尽了最好的年华来争取的,竟然是这样一个大路货?
一般来说,太明显的东西,太大众化的东西,大家都会拥有的技术,通常都不会是很值钱的,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去,恐怕也要远远超过一万小时,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难逃被碾压的命运。那这样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让孩子付出人生的一万小时?重要的是当付出这一万个小时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什么?孩子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百度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稀缺资源的概念,相对之前所所大众化的普及的知识或者技能来说,拥有稀缺资源的孩子将会是未来时代的弄潮儿。而这些,可能是孩子一窝蜂地抢跑或者连轴转在各种兴趣班,各种刷题的时候,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输灌似的知识输入,失去的是独立的思维;繁重的功课,闭塞单一的课堂,失去的是对人生的多种感受,
包办似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失去的是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
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 娱乐感。意义感。这才是未来的稀缺资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