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刷新认知

(2017-05-07 00:01:38)

刷新认知

文:妙妈

手拿一本《哈佛中国史》,秦汉部分读了一章,完全找不着北,一次次的怀疑是不是还没到正文。作者完全理性的剖析,冷静地令人抓狂的叙述,学术论文般的枯燥教条。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是王朝的更迭,大事年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轰轰烈烈,有血有肉,是言必炎黄子孙,爱我中华。

突然想起,总序里不是说:如果中国是一间房子,中国人是站在房间里面,而作者——做为一个外国人,是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的。那么,他观察的角度肯定不一样了。

以前我们总是说,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但当角度真的改变时,却常常让人无法理解。站在房子里的人,无论怎样改变角度,都只是从房子的一角到另外一角,他看到的东西不过是简单的变形,或者量的增减,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要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就像萝卜要出坑,自己是没法拔出来的,要借助外力,作者说,他“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如果我们要跳出视野的栅栏,全新地观察中国历史,也必须借助这样一种视角。

于是,我重读导言。

对一个问题多角度的看法,其实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不同的立场,正方反方的,在论语中,孔子就有过类似的教导,子贡问是他,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同乡的人都说好,或者都说不好,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还包括不同的方法方式,比如本书的这种讲述中国历史的方式,就是一种西方的理性方式,谁说历史只能是英雄造时势,也是普通人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制度风俗。

又包括用一种跨界的视野去整合连接,让所观察的事物,生动起来。当中国历史成为“地理的定义与再定义,”我们就真正理解了“某种典型”的由来,国家疆域版图不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变更,它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特色的典型的民族性。

其实之前,对这部分的理解是无感的,重读之后,又刷新了认知。如果一直局限于一种角度的阅读增加,也只是增量,而不是质变。带着这种刷新的认知,应该会有一番新的理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