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幅画看到的思维

(2017-05-03 09:33:10)
分类: 幽室微烛

从一幅画看到的思维

从一幅画看到的思维

/图:妙妈

无意中翻开一本书,看到这样一幅有关心像地图的画,突然有一点点触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龄越小,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越具体,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会将具体的东西慢慢的拓宽、抽象,也是思维方式的发展的过程。

一个孩子,最初是依靠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他对世界的认识是具体的。习得语言后,他又将这种认识通过语言的介质表达出来,思维借助语言,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此对应的,应该是大量的感性的,具体的认知。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的黑点一样,孩子最初集聚的感性的认识,就是今后他的小宇宙爆发的原力。

孩子在编织着一张认知的大网,以最初的原点,层层往外,密密连接。但是,来看看我们的曾经的做法,过早的认字、数数、计算,这些理性知识的输入,以及各种生活小事的包办,人生大道的抽象概念的灌输,相当于省掉了织网的层级,我们看似走了捷径,但是,孩子的认知出现了致命的断层。联系到作文交流课上一些现象,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比如最低层的对饥饱的认识,我们总是告诫孩子多吃点,以免到学校挨饿,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饥饿的感觉。如果我们让孩子自己感觉,他吃少了,感觉真的很饿,那么他下次会调整,如果还不吸取教训,多饿几次,他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效果好得多。而且,我们的观念:“多吃点,以免挨饿”,本来也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观念,孩子的饭量不同,有的孩子吃一点点就够了,有的孩子永远吃不够,孩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自我调整。不然的话,他得到的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多吃就不挨饿,到底吃多少才算合适?挨饿的感觉是怎样?他并没有切实的感受。

又比如,我们告诉他对同学要团结友爱,却并没有或者没有能力从每一件小事上,示范给他具体的正确的做法,那么这句话就是空话。与其让他人云亦云地跟着呼吁和平,不如带他阅读古往今来的历史中,一场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带他了解现今的局势,让他对战争的概念具体起来,形成自己的战争观。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才能提炼出对世界的抽象规律的把握,一次次试错纠错的尝试中,才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从感知到提炼,具体到抽象,从尝试到获得,层层嵌套,然后孩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创造自己的小宇宙,而我们恰恰没有做好最基础的那一层。

我们要做的,是提供给孩子丰富的具体的生命体验,允许他尝试和犯错,让他获得饱满的细节,从细节中感受。这一切从何来?阅读、交流、行走、示范,前提是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