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霸的困扰
(2017-03-30 00:00:07)一个学霸的困扰
文:妙妈
今天,听到一个一年多不见面的朋友的消息。他的儿子去年上了北大,我并不惊奇,对于那个孩子来说,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孩子现在的情况,却令人深思。
可以说,这个孩子智商很高,孩子的父亲,就是我那个朋友也是真正的学霸。很小的时候,学前吧,来我家,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学的时候,看资治通鉴,他嫌翻译得不好,要看文言文的。小学就过了钢琴九级。他妈妈说,一节课只要听一、二十分钟就能搞定。当时我想:人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要是生这样一个孩子,夫复何求?
现在的情况是,好像大学上得并不如意,数学——最擅长的科目。还挂科了。跟同学相处得也不好,恋爱也遭到挫败。而且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谈这些。
为什么呢?自理能力弱,情商不高,抗挫能力差。朋友说,其实孩子成绩差点没关系,自理能力、情商一定要高。
孩子妈妈是大学老师,因为两地分区,辞掉了工作,专门陪着孩子,而妈妈除了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社交。孩子也比较宅,运动能力弱。孩子爸爸也长年出差,不能陪伴孩子。当时其实某些方面的缺陷已经比较明显了,但是学业的光芒太耀眼,掩盖了这些。
我们到底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优秀的学习成绩真的能给我们一个幸福快乐的孩子吗?我们培养一个孩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高分数到底意义何在?做为孩子的父母,他的一切成长的暗伤,不正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吗?
其实,我们最初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以为学业的优秀能给他一条康庄大道。于是我们让孩子在学业竞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胜者为王,落后者遭到碾压和冷落。然后优秀的学习成绩变成了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其他的都是陪衬,或者根本就忽略。形式和目的已经彻底反转。
当孩子以优秀的学业看似走到一个高的起点,真正奔向属于自己的人生时,突然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开始被需要,开始显现作用,却发现除了学到的知识,孩子的世界根本就没有可以支撑的力量,而那些曾经的知识点根本不足以形成力量。
因为这些知识点是灌输的,是通过考试得以体现的,考试的分数评判掌握的程度。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力量,当它指导或者启迪了孩子的人生,才有意义。如果单单用来应付考试,除了僵化头脑,消磨热情,还能有什么用呢?这是一阵思想上的自立能力缺失。
当然,学业优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高智商的孩子往往更需要比之匹配的各种能力,“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所以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战胜风雨,支撑他的优秀。学渣们也不必垂头丧气,因为到达幸福快乐的路有无数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重要的是要找到这种方式,把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