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说保险(转)

(2015-09-30 16:29:15)
标签:

财经

分类: 金融地产

1、为什么老巴基本都投资财险公司?芒格在伯克希尔大会上的回答是寿险公司成本太高。

比如一个寿险公司,卖了一个分红险,大家都知道分红险至少是70%的利差要分给客户的,那这也就意味着分红险是赚得越多成本越高。比如中国人寿分红险利差在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是三七开。为了简化计算,我们不考虑其它的费用,只考虑利差这一块。

(1)如果人寿投资收益率假设5.5%能达到,那资金成本就是2%+(5.5%-2%)*0.7=4.45%

(2)象老巴年赚10%,那就要给客户2%+10%*0.7=9%,老巴只能拿1%

所以从这里面你就可以看出寿险的成本之高了,而财险是浮存金成本经常是可以为负的。

 

2、 当然老巴真想做寿险,可以做固定利率的,不给客户利差,给固定3%肯定能卖掉。但他不愿意锁定这种长期固定利率的负债,而且3%利率在米国不低了。但是老巴不想赌长期利率;不喜欢寿险随时可提取的特性;不喜欢为负债付成本。

 

3.、财险通常4倍杠杆,寿险10倍。老巴的偏股型投资风格在财险是安全的,在寿险就有危险,杠杆太高。所以寿险投资必须要配大量固定收益,这样也会大幅拉低投资资产收益率。

以下凡引用自《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均在文末标注年份。以下的保险皆指财险(或曰产险,非寿险)。

一、保险行业不太受尊重?很难提价
产险业的获利情况不但是相当的低,而且也是不太受尊重的行业,以早餐麦片为例,它的资产报酬率是汽车保险业的一倍(这也是为什么家乐氏与通用磨坊的股价净值比是五倍,而保险业者的股价净值比仅为一倍),麦片公司常常在调整产品售价,即便其生产成本没什么变,但消费者却连一个屁都不吭一声,但要是换做是保险业者,就算只是反映成本稍微调整一下价格,保户马上就会生气地跳起来,所以若你识相,最好是选择去卖高价的玉米片,而不是低价的汽车保险。
——1988年
      GEICO可以说是巴菲特最喜欢的公司,几乎没有之一。恐怕只有自己旗下再保险公司(由ajit管理)能与之一较高下。为何?终其原因其实只有一条——低成本。因为保险是标准化产品,保单与保单之间并无差异,故保险公司的成本优势,是核心竞争优势之一。(这在《投资第一课》中也有讨论,好的企业必须在更低的成本、更搞的品质、产品差异化三者至少要有一个占优。)
       保险两个发动机,一条是承保,一条是投资。如果说两者是天使的翅膀,那么一只翅膀飞不高。巴菲特是其中的一只翅膀,所以总在找另一只翅膀。
       巴菲特将承保交给优秀的经理人来做,不加干涉。而另一个发动机,投资,则由巴菲特统筹全局。


二、保险行业不具备差异化?产品同质化,过度竞争
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OPEC欧佩克),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不会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通路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系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这种作法在糖果有用(消费者会指明品牌),而砂糖却没有用。(难道你听过有人会说:“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1982年

回归正题谈到保险业,供给量可以马上提高,只要保险企业增加点资本(有些时候由于州政府立法保障保户免于保险公司倒闭风险,甚至可以不用增加资本),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除了发生股市大崩盘或自然界的大天灾)保险业皆处于过度竞争的环境下经营,通常来说尽管勇于尝试多变化,保险企业所销售的保单多属于无差异化的一般商品(许多保户包含大公司的经理人在内,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保的是那一家保险公司),所以保险业在教科书当中一般被归类为面临供给过剩且产品一般商品化死胡同的艰困行业。
——1982年

三、账目可调节性强,大部分人看不懂?报表容易隐藏不利的情况
保险业,跟其它行业一样,不良的经营阶层对不良的营运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不良的帐务,俗语说:「你很难让一个空沙包站得直挺挺的」。当然大部份的经营阶层都尽力正正当当的游戏规则玩,但即使是正直的管理当局在面对获利不佳的情况时,下意识多多少少也不会愿意完全承认走下坡的窘境。
——1982年

四、保单的期限越长,错误就越难被发现? 未来的不确定性强
但若预测1982 年的保险业承销会很惨,那就不会有什么好怕的了,因为结果已经由目前同业的杀价行为,加上保险契约的先天性质获得了印证。当许多汽车保险保单以六个月为期来定价并发售,而许多产物保险以三年为期,而意外保险同业一般流通的期间则略低于十二个月。当然价格在保险有效的期间内是固定的,因此今年销售的合约(业内的说法,称之为保费收入)大概会决定明年保费收入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则由明年签下的保险契约来决定,因此获利的情况自然而然会递延,也就是说若你在定价上犯了错误,那你所受的痛苦可能会持续一阵子。注意下表所列为每年保费收入成长率与其对当年与隔年度获利的影响,而结果正如同你所预期的一样,当保费收入以二位数成长,则当年与隔年的获利数字就会很好看,但若保费收入仅能以个位数成长,则表示承销结果就会变得很差。
——1981年

注: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对保险的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这期间讲保险的较少;二是20世纪80年代,这期间多为“抱怨”行业内的过度竞争;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巴菲特找到了保险更好的盈利模式。

五、如果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肉肉的,会怎样?

以下摘自《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分析师与保险公司经理人通常会习惯性地去看综合比率——在评估一家保险公司盈利潜力时,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承保损失与浮存金的比率。
这个“承保损失/浮存金”比率,与人们常用的旨在衡量保险经营绩效的其他统计指标一样,是不适宜用于短期业绩考察的。一个季度乃至一年的承保数据,会因为估计的成份太过浓厚而无参考价值。但是当时间拉长至数年以上时,这个比率就可以大致告诉我们保险浮存金成本的高低。资金成本低,就代表这是一桩好生意;如相反,就是一桩坏生意。
到目前为止,伯克希尔位于资金成本非常低的阵营。我们拥有48%股权的GEICO其表现尤为出色,几乎每年都有承保利润。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GEICO自我生成了越来越多的浮存金以供其投资,而它的资金成本更是远低于零。这等于是GEICO的保单持有人不仅向公司提供了保险浮存金,而且还要为这些浮存金再额外付息(干得好才是真正的好,GEICO非凡的获利能力源自公司的高效营运和对风险的严格管控,如此还能让投保人享受到最低价格的保单)。(1990年信)

去年年报我们曾经提到,许多保险公司因投资不当使得其公司财务变得不健全,迫使他们放弃原有承保原则,不惜以低价承接保单以维持既有流动性。很明显的帐上持有不合理高估的债券的同业,为了现金周转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大量卖出保单,他们害怕保单收入的减少更甚于承保所可能增加的损失。然而不幸的是所有的同业竞争者皆因此受波及——因为你的价格不可能与竞争同业差得太远。这种压力未曾稍减,并迫使愈来愈多的同业跟进。盲目追求量的成长而非质的增加,害怕失去的市场占有率永远无法恢复。即使大家一致认同费率极不合理,我们认为没有一家保险业者,能够承受现金极度流出的情况下不接任何保单。只要这种心态存在,则保单价格将持续面临调降压力。
       许多专家认为,保险产业的循环具规则性,且长期而言承销损益接近两平。但我们则抱持不同的看法,我们相信承保面临具额损失(虽然程度不一)将成为保险业界的常态。未来十年内最好的表现在以往仅能算得上是普通而已。虽然面临持续恶化的未来,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并无任何良方。但我们经营阶层却已尽力力争上游,虽然承保数量减少了,但承保损益相较于同业仍显优越。展望未来,波克夏将维持低保单的现状,我们的财务实力使我们能保持最大的弹性,这在同业间并不多见。而将来总有一天,当同业害怕接新保单之时(注:指同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无力接单),伯克希尔财务实力将成为营运发展最有利的后盾。

六、应当破产的保险公司可能因为会计记账和现金流还能存活好长时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84年:
       当然在产险业间,不是所有准备提列不当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随着承保绩效持续恶化,加上管理当局在损失准备提列乃至于财务报表表达上有很大的裁量权,所以人性黑暗的一面便彰显出来。有些公司若真正认真去评估其可能发生的损失成本的话,他们可能早已不适合再继续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被迫往特别乐观的方向去看待那些还未支付的潜在赔偿款,有些则从事一些可以将损失暂时隐藏起来的交易行为。当然这些行为可以撑过一阵子,外部独立的会计师也很难有效地对这类行为加以规范制止,当一家保险公司的实际上的负债大于资产时,通常必须由公司本身宣告自己死亡,但在这种强调自我诚信的制度下,尸体本身通常会一再给自己翻案复活的机会。
       在大部份的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因为现金周转不灵,但保险公司的情况却不是如此,你挂掉时可能还脑满肠肥,因为保费是从保户一开始投保时便收到,但理赔款却是在损失发生之后许久才须支付,所以一家保险公司可能要在耗尽净值之后许久才会真正耗用完资金。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活死人,通常用尽全力以任何价格承担任何风险来吸收保单,以使得现金持续流入(注:维系这种状况已类似庞氏骗局),这种态度就好象一个亏空公款去赌博的职员,只能被迫继续污公司的钱再去赌,期望下一把能够幸运的捞回本钱以弥补以前的亏空,而即使不成功反正污一百万是死罪,污一千万也是死罪,只要在事情东窗事发之前,他们还是能够继续保有原来的职位与待遇。
      别的产险公司所犯的错对伯克希尔来说,不只是听听而已。我们不但身受那些活死人削价竞争之痛,当他们真的倒闭时,我们也要跟着倒霉——因为许多州政府设立的偿债基金是依照保险业经营状况来征收。伯克希尔最后可能被迫要来分担这些损失,且由于通常要很晚才会发现,事件会远比想象中严重。而原本体质较弱但不致倒闭的公司可能因而被拖垮,最后如滚雪球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如果管理当局发现的早而及时加以防范,强制那些烂公司结束经营,当可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注:一提到保险,许多人就想起巴菲特关于浮存金的说法。许多人看好保险业的投资者,认为浮存金都是“免费”的,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再次强调,无成本的浮存金并不是我们期待财产和财产和意外险行业的所有产出。在于保险行业只有非常少量的“伯克希尔品质”的浮存金。在 2011 年之前的 45 个年份中的 37 个,保险行业的保费都不足以覆盖债权和费用之和。因此,该行业有形资产的整体回报在已经几十年来落后于美国工业的平均回报,而且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几乎肯定还会继续。
       ——2011年

       让我再次强调一点,无成本的浮存金不是整体财产保险业预期都能产生的结果:我不认为有很多“伯克希尔”式的浮存金在保险业界中存在。在大多数年份里,包括 2011 年,该行业的保费收入已不足以支付索赔和费用。因此, 该行业几十年来的有形资产整体回报,远远短低于美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回报。 这一遗憾的表现几乎可以肯定将继续。伯克希尔优秀经济性只是因为我们有某些了不起的经理人在运营某些非凡的保险业务。
       ——2011年

      我要再次强调一下,免费的保险浮存金不是财产险及意外险行业整体的一个结果。在大多数年份,行业的保险费不足以支付理赔金和其他费用支出。因此,几十年来,保险业有形资本的总收益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收益,业绩乏善可陈,以后肯定也将如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因为我们卓越的经理人在经营着非同寻常的业务。GEICO的故事到此结束。除了 GEICO外,我们还拥有另外两家大型保险公司和数家小公司。每个公司都因为自己独特的地方而熠熠生辉。
       实际上,保险业务的健康运营需要遵循四条准则: 1、明白任何一项风险承担都可能造成保险损失; 2.保守地估计任何风险承担实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发生损失情况下的可能成本; 3.一般来讲,在扣除未来损失和运营费用之后,保险费的确定要确保能够实现保险利润; 4.如果不能获得合理的保险费就放弃这项业务。
       许多保险公司通过了前三条准则的考验,却在第四条碰了壁。华尔街的急功近利、机构和经纪人带来的压力,或者是雄心勃勃的首席执行官不肯让业务规模缩水,导致许多保险公司以低价承揽业务。 "别人在做,我们也必须要做",这种想法让许多企业身陷困境,但是保险行业尤其如此。
       在这些大型的保险公司中,我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全球最好的保险公司。
       ——2010年

只有将保险业的承保结果与保险浮存金可以获得的无风险收益做比较,才可以正确地评估一家财产意外险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当然,一家保险公司利用其浮存金与股东资金所能创造的投资收益也很重要,这也是投资人在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表现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就我们现在讨论的内容来说,这些是需要另做分析的。保险浮存金的价值——实际上应当说是把它们从保险运营转移至投资运营时的价格——可以简单地以长期无风险的利率作为评估标准。(1993年信)
我们最主要的生意就是保险业务——虽然其他的事业体也相当重要。想要了解伯克希尔,你就必须知道如何去评估一家保险公司。其中的关键因素有:1、这项生意所能产生的浮存金数量;2、它的成本;(最为重要的是)3、对这两个因素的长期展望。(2000年信)
我们的成绩之所以这么出色,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拥有真正杰出的经理人。保险公司出售的保单都不是专卖品,相互之间可以任意复制对方的产品,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关键专利、核心不动产以及任何独特的自然资源来保护其竞争定位。通常情况下,品牌的重要性也不那么明显。因此,关键因素在于管理者的头脑、纪律以及品格。我们旗下的经理人具备所有这些特性。(2003年信)
让我再一次强调,免费使用浮存金并不是整个财产险行业的普遍现象:在大部分时间里,保险费并不足以支付客户的索赔及公司运营费用。结果,整个产业的有形资产回报,在数十年里都远低于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回报。(2009年信)
事实上,伯克希尔的浮存金,也并非在所有的年份均“免费”。20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部分年份是less than zero(免费)的,但1982年至1992年将近十年时间,由于保险业竞争加剧(原因在后面的文字中将继续展开),都是有成本的。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加强再保险业务,以及全并购GEICO后,才逐步将浮存金变成“免费”
。(实际上还有承保收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