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孩子,自停止逗弄始

(2013-07-24 00:33:56)
标签:

happy成长簿

夏初

新浪博客

停止逗弄儿童

颜氏家训

分类: 妈咪观点

http://s4/mw690/58c32335tx6BjnREMxB53&690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之推 《颜氏家训》

 

 

 

    这个话题,积蓄了很久,思来想去,还是用了这么生硬的题目一吐为快。逗孩子,谁没有过?太正常了,还值得一说?的确,爱才会生逗。逗弄本身,就是由爱和关注引发的互动,何必上纲上线?

 

 

    这得从我小时候的经历和3岁2个月Happy身上的表现说起。

 

 

    80年代初,我4岁,和父亲同时参加工作的同乡,一位身材魁梧、性格大咧的叔叔,常来家串门。逢见,便热情无比,不管我在干什么,不由分说大手张开把我抱起,而后笑着招呼,“小丫头,跟我回老家吧!”,而后,又故作认真:“弄一麻袋,把你装进去,扎上口,自行车驮着!”天知道,4岁的我对他的厌恶。现在想,多是恐惧大于厌恶吧,以至于每次他来,我都是藏在妈妈身后,或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4岁孩子,生活半径能有多大?不谙世事,信以为真。不熟悉的人,远离父母,陌生的老家……这一切足以令人焦虑。

 

 

    2010年代,3岁2个多月的Happy,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自尊意识越来越强。夏日的午后,早教班的课堂里,安静地伏在桌边画画。一位相熟的叔叔,吃着冰棒从身边经过,喊着其自创的外号“猪一嗨”,上来摸一下头,拽一下耳朵,挠挠痒痒肉,如若往日,两人或许就嘻嘻哈哈闹起来,乱作一团。可此时,被打断的Happy明显反感,抬起头,怒目而视,大声斥责。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一些大人常用来说他逗他的话,已被原封不动地“扔”回来。如“臭沛”、“臭蛋”、“猪头”、“摸摸你的隐私”等等。大热天,耳濡目染大人吃喝零食冷饮,却被一再要求自我克制;在电视大开的喧闹客厅,却被问及今天读了什么有趣的书;在光着膀子的大人堆穿梭,却要文明着装盖住肚脐……一个3岁的孩童,当他背着我,好奇地捡起客厅地板上的冰糕纸舔舐时,走在路上,当他笑着指着说这个那个光膀子的是“野蛮人”时,当他学着大人的口吻,时不时地甩出一些不那么规范文明的语言时,我是无奈又气愤的。

 

 

    蔡颖卿在《在爱里相遇》中说,我曾看到过很多大人们喜欢用语言逗弄孩子,他们看起来非常亲爱,但孩子们却往往在这种交谈方式下,故意答非所问地耍起宝来,弄到后来一场谈话不得不嬉闹着结束。在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每遇到这种成人,便冒着得罪朋友之险立刻给予制止。我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在提醒每一个大人——我们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树立一种良好的语言榜样(见P90《语言是一种过时的教养吗》)。同样身为一位孩子的母亲,我钦佩蔡的决心和行动力,困扰于自处的环境,出于维护“面子”或其他原因,对他人亲热的逗弄和递上的糖果保持着和气。就像那时我的母亲,或许,忙着招呼客人的她忽略了我的心思,或许,她也察觉到了我的不安与害怕,却对朋友的这种热情不好意思制止。

 

 

    最终促使我将这篇文写下来的动力是,中午读的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里分享的一个真实故事:

 

 

    那是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地铁上见到的一幕。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地铁里有这样一家四口坐在我的对面。爸爸、妈妈、外婆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妈妈和外婆在不停地讨论购物的事情,爸爸就和孩子玩一种让我不能忍受的游戏。这位爸爸把手从孩子的后面绕过去打一下孩子的头,然后迅速把手缩回来,若无其事地看着车顶或孩子。被打的孩子怎么也找不到打他的那只手,但他心里清楚,这是爸爸在打他。而这个爸爸对自己发明的游戏非常陶醉,屡次得手还乐此不疲。结果儿子恼怒了,一个巴掌抽在爸爸的脸上,三个大人在大庭广众之下面面相觑,难堪不已(见P40《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多么熟悉的场景!虽然事件不同,但与Happy的愤怒如出一辙!

 

 

    早在1400多年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这样告诫为人父母者,不仅是父母,推而广之,我觉得对当今我们做个好大人依然重要: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地铁里被打耳光爸爸的行为不就是一种自找难堪的“狎”吗?无视孩子的独立与自尊,把孩子当玩具逗弄享受,结果,孩子会一样不少地还给你!

 

 

    孩子是一面镜子。你怎样,他便怎样。你若想让他如何如何,不妨先检视下自己吧。当我们对周遭的一切心存敬畏与尊重成为一种习惯时,或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孩子已是如此了。

 

 

 

http://s1/mw690/58c32335tx6BjobVJVSe0&69001

 

 

http://s4/mw690/58c32335tx6Bjohivf5e3&69002

 

 

http://s2/mw690/58c32335tx6BjolUT5ff1&69003

 

 

http://s5/mw690/58c32335tx6Bjoqwrpq74&69004

 

 

http://s12/mw690/58c32335tx6BjotjTqXdb&69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