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ok肥城师范何处寻(20150519)

(2014-06-24 20:25:0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肥城师范何处寻

2015-05-19 15:36  中华泰山网

核心提示: 自打五年前调动了新单位,我的业余生活就远离了电视节目,更别提追看一部完整的连续剧了。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算是破了这个记录。路遥原著的北京卫视热播大剧《平凡的世界》长达56集,竟让我差不多看完了。转眼之间,两三个月过去了,被它搅动的思绪还没有停下来。它勾起了我对走出家乡的第一站——肥城师范的怀念。

李树林

自打五年前调动了新单位,我的业余生活就远离了电视节目,更别提追看一部完整的连续剧了。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算是破了这个记录。路遥原著的北京卫视热播大剧《平凡的世界》长达56集,竟让我差不多看完了。转眼之间,两三个月过去了,被它搅动的思绪还没有停下来。它勾起了我对走出家乡的第一站——肥城师范的怀念。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与肥城师范校园连成一片的校外田埂上,彳亍着少年的我。每天中午时分,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时段,我痴迷地收听着陕北高原上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人生故事。那段时间,差不多有一两个月,午后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穿透衣衫,高加林的理想与选择始终牵动着我的心弦。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从那时起,在觉醒的中国大地上,《人生》像春雷划出的电光,启示了无数草根青年精神振拔之路。如今名满天下的马云回忆道,是路遥改变了他的人生;名震海内的电影导演贾樟柯也有同样的心路历程。正如肥城师范之于我,《人生》的洗礼也是我人生历程的重要一课。

今年清明,我动了乡愁,回了趟老家,特意去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师范学校旧址。清明时节雨纷纷,桃红柳绿欲断魂。上坟扫墓,追念父祖,是一年一度的谱系寻根。昔日母校如今已是享誉一方的龙山中学。漫步校园,脑海中努力复原当年旧貌,也不啻是一次精神之旅。

肥城师范始建于1958年,2005年送走最后一届毕业生,前后存续了47载,期间历经四次搬迁,直到198110月,才迁到现在的新校址。19829月,我们这一级入学时,学校没有大门,东西两面没有围墙。校园西侧是五六排平房,唯有中间耸立着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兼作学生宿舍楼,东边跨上高坡的一片开阔地就是操场了。泥土地面,雨后泥泞不堪,记得音乐老师曾赤脚走在校内泥巴路上;野草随处可见,怎么也拔不完,每年暑假过后头件事,就是按班级划片除草。尽管如此,设施简陋,丝毫没有影响书声朗朗;田野空旷,更加衬托出一阵一阵的歌声悠扬。

1981级开始,师范新生开始低龄化。不少可以升高中考大学的初中学子,被“掐尖”招进师范。一跃进龙门,从农村户口由此跨入“吃公家粮”的国家干部行列,不止学生和家长引为自豪,整个社会都甚为羡慕。尽管初入校门的师范学生年少无知,但都执着地怀揣着为人师表的追求: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刚刚迈出家门的少年们稚气未脱,但都深知农民的艰辛,懂得生活的不易。因此与路遥的《人生》有了共鸣,更有着与《平凡的世界》里少安少平兄弟一样的际遇。

那时的肥城师范,不能不说的是大饭厅。大饭厅是主楼后面的一座大屋,全校学生都在那里用餐。每到吃饭时间,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拿一个大饭盆打菜,拿另一个大饭盆打粥,回来再分盛到组员的小饭盆里。餐厅里没有桌子,更没有椅子和凳子,每个小组六七人围成圆圈,面对面蹲在地下吃。今日回想历历在目。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三餐定量,早饭一个馒头,午饭和晚饭各两个馒头。女生尚可,男生大都吃不饱。饥饿感如影随形,至今还残存在我们记忆里。尽管条件差,吃不饱饭,冬天室内也没有暖气,但人人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风气并不差。物质的匮乏,加倍转换成探寻知识、谋求自强的动力,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正是那个时代师范学生最好的写照。尤其是期末考试快到了,山坡上,田畴间,到处星散着苦读不已的师范学生,好似当年流亡到大后方的西南联大,风骨不坠,刚毅坚卓。

在龙山中学李校长的引领下,我徜徉在师范故地,如今楼宇林立,错落有致;花木扶疏,赏心悦目;昔日的操场铺了地胶,蔚为平整。据介绍,原属师范学校的几十架钢琴,已被学校重新启用;尘封多年的动植物标本,也成了龙山中学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前些年校领导对师范的遗存不太重视,竟让这些宝贝休眠了好多年。

我还观看了龙山中学的校史展览。龙山中学以“胸怀大爱,培育大智,涵养大气,担当大任”为办学理念,这两年在当地教育界脱颖而出。长长的一面墙,龙山中学历届学生都墙上有名,成绩优异者都单独悬挂出来。李校长还计划征集肥城师范历届毕业生的合影,用一张张可视的照片,将历史的肥城师范和行进中的龙山中学无缝链接,让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个毕业生都值得回来看一看,寻找他们的成长之“根”

我略有所悟。人人都知道“北师大”“山师大”“曲师大”,因为这些学校英才辈出,赓续文明。虽然我们母校俗称“小师范”,但是曾经的毕业生却尊称它“肥师大”,这既有对母校作为县城最高学府的自豪,又饱含对母校培养教育之恩的感念。今天,尽管肥城师范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其文脉却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得以延续。有感于此,我不由得吟出诗句:“肥城师范何处寻,龙山中学景色新。花开花落三十载,大汶河畔有故人。”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会员部副部长)

中华泰山网:http://www.my0538.com/2015/0519/200356.shtml

 

肥城师范学校

    山东省肥城师范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校址在王瓜店镇,后经四次搬迁,于198110月迁至新城长山街南端。 1984年起受泰安市领导,19917月隶属肥城县。

1988年,在编教职工72人,专职教师39人,其中,高级讲师9人,讲师19人,助理讲师6人。教师中本科毕业的18人,合格率为46.2%。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80人。1992年,在编教职工79人,专职教师41人。其中高级讲师8人,中级讲师19人,助理讲师14人。教师中本科毕业的28人,合格率为68.3%.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80.学生来自肥城、泰安、东平、宁阳等县市。学校设置专业为普师.5年来, 共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804人,大都被分配到原籍从事小学、初中教学工作。

该校有着严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奋学习、为人师表的良好校风。德育工作措施有力,形式活泼,效果显著。该校多年坚持的“半小时读报”制度,“山东电视台”、《山东青年报》分别作了报导. 《泰安日报》介绍了该校抓好德育工作的经验。

该校注重师范教育“师范性”的研究探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几年来,教师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的有20余篇。有70多人次获省市教育部门的奖励.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87月,泰安市5处师范通考该校有6门课成绩第一。19901月,泰安市自弹自唱比赛中获第一名。19907月,首届泰安市中师生普通话大奖赛.该校获总分第一。1988年以来,在高等院校招收中师考试中,9名同学报考本科, 无一人落榜,成绩在5处师范中名列前茅。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除校刊《绿原》、组室的《联合周报》、《数学导报》、《自然天地》 外,各班都有自己的手抄报。1991年以来,开设选修课4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10个,为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刘万祥)

http://www.infobase.gov.cn/bin/mse.exe?K=c96&A=3&rec=972&run=13(山东省情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